周末去看了《薩利機長》,這是一部沒有添油加醋沒有煽情的電影,卻讓我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觀影的過程中無數次手心冒汗內心激動想哭,這也許也是空難題材史上僅有的一部不靠災難特效,老老實實拍故事就把你拍哭的電影。
《薩利機長》改編自真實的事件,2009年美利堅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機長切斯利·舒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跡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前美國空軍飛行員切斯利·薩倫伯格(湯姆·漢克斯 飾)執飛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飛往北卡羅來納州。這架空中客車A320-214飛機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切斯利·薩倫伯格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后,決定于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生還,薩利機長成為最大的英雄。
?影片并沒有采取傳統常規的直擊事件本身,進行場景再現,而選擇去探究身處旋渦中心的薩利機長的內心,呈現心靈的真實,直觸內心的掙扎與解脫。如此大的事件,如此小而細膩的心靈獨白,更容易觸動人心。我覺得也正是因為這樣,更讓事件當事人與局外人,都會找到觸動點,不只是局限于因為經歷了事件本身的人才會產生的共鳴,而是能讓普通大眾將平凡的生活感觸與影片中借助故事所產生的情感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電影中,薩利機長在飛機遭遇鳥群撞擊導致飛機失去動力后決定于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生還,薩利機長成為最大的英雄。但與此同時,薩利機長卻面臨著來自運輸委員會審查團們的嚴苛審查,因為種種數據表明薩利機長當時完全可以不用在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而將飛機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機場。是世人的英雄,還是體制的罪人?在一場又一場的審查中,薩利機長不僅陷入了來自體制和來自所謂沒有差錯的電腦模擬數據的質疑,更陷入了自我懷疑的困境中。
?審查團的咄咄逼人,親人的無情質問,模擬數據所謂的科學精確性……雖然仍是大眾的英雄,但是薩利機長卻開始懷疑自己之前看似正確無比的迫降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外界的質疑不足為懼,內心的惶恐才是最致命的。幾十年的飛行生涯,勛章無數,榮耀無數,但所有的一切卻因為這一次的208秒的事件而將被重新定性。凌晨街頭的跑步身影,酒店里徹夜不眠的蒼老面容,采訪完后的恍惚幻影……鏡頭中白發機長的一次次內心掙扎被無限放大,擊中每一個熒幕前的觀眾。
?試問自己,有多少次你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事,卻因為周遭的質疑而不能堅持自我,最終改變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而選擇附和他人?有多少次你徹夜不眠在思考如果不妥協會怎樣但是天亮睜眼后仍會選擇將勇敢的閥門關上……而在事后回憶起時,冷靜思考分析后,才發現有多少人當時懷著這樣那樣的目的在試圖說服你屈服他們順了他們的意?電影中,迫降哈德遜河事件發生后,薩利機長一面承受著大量撲面而來的聚光燈和采訪壓力,另一面還要直面審查團的冰冷拷問,還有來自妻子不予理解的心酸……事件發生后,他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英雄機長,一個停職待審的飛行員,卻沒有人看到他也是剛死里逃生的普通人,也是一個有血有肉需要安慰關懷的丈夫和父親。
?所有的壓力只有他自己承受,所有的危機也只能由他自己來化解。幾乎被審查團出示的冰冷數據擊潰,深陷惶恐中無奈向不理解的自己妻子示弱,捫心自問中深深的自我懷疑……但是,機長內心仍有一絲倔強,眼中的光還未完全的灰敗,所以在寒冷的冬日紐約,深夜不眠的一次又一次自我找尋,最終在陌生的小酒館,終于尋找到了光,找到自我保護的武器,終于將自己深陷泥沼的心拔起,將絕境中的迷霧一掃而空。
?最激動的是看到最后的聽證會上,湯姆·漢克斯飾演的薩利機長一身剪裁利落的西裝,精神抖擻的地坐在聽證審判席上,自信的臉上將之前的蒼老與自我懷疑一掃而空,眼里有光,似乎能睥睨眼前的一切。這樣的氣勢,在經歷了黑暗的掙扎后,愈加盛大和迷人。
?結局當然是勝利和美好的,這個勝利和美好不僅僅是得到了審查團們的敬佩和得到了妻子的理解以及遲來的溫暖安慰,更是薩利機長自己內心的救贖,自己精神上的升華以至更加的飽滿。
?當危機來臨,當身處絕境,無人向你伸出援手,無人會給予你溫暖,你是否還足夠的堅強還足夠的冷靜去進行自救?我們或許不像薩利機長一樣是英雄般的存在,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活中的英雄,因為生活中也會遭遇危機,生活中的這些“災難場”只有你自己能夠解決。不要迫于壓力輕易求饒,而是要像薩利機長一樣學會堅強冷靜找尋答案,學會在黑暗中找尋光,實現身心的絕境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