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面試回來后,大連的冬天隨即踏馬而來,雨雪紛綿,秋葉滿地。也是在這個時節,正式地打好鼓氣,決定放棄產品經理的職位,暫時告別互聯網。
自從9月中旬拿到Qxx網產品經理的Offer后,13k*16的年薪也讓我一下子失去了另尋它處的動力,加入了幾個產品校招大群,天天看看其他小伙伴們在各個互聯網公司之間奔波與交流,不時地刷刷“無秘”中Qxx板塊下的匿名消息,看看在職的人們都在如何吐槽。日子緩慢流,就等著郵遞三方協議正式簽約了。
自己前前后后關注互聯網產品經理也有小一年的時間,也在這一年中調查了很多信息,閱讀了大量關于產品運營、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管理學、營銷學、心理學等書籍,嘗試了一些產品調研,也作出了一些小的產品Demo。在校招前夕,梳理了各方面知識,摸清較大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線和相互關系,精心準備校招簡歷、策略,不斷總結一些自己的產品論。也在這一年時期里,規劃自己的產品職業路線,陸續吸收何種技能、何時出國深造、何時馳騁中國、何時進入上升通道轉型、各個階段需要取得何種資源與能力等等。
近的、遠的,都想了很多,也有Offer在手,但不知道為什么,其實心里一直總沒有底。
現在仔細剖析自己,這種不安定的預感,或許來自對互聯網產品經理的這個職位信心不足,刨根問底應該是自己根本瞧不起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沒有人身攻擊和貶義,只是直觀敘述真實感受)
- 行業好:互聯網的火熱有目共睹,也是下一次產業升級的關鍵所在,資本大量流入,盡管今年恰逢所謂的“寒冬”并且人心浮躁,但互聯網勢頭不減,行業很好,無需贅言。
- 門檻低、泡沫大:互聯網產品經理崗位不過十年,參考資源少、標準模糊,而這兩年互聯網發展迅猛,對產品經理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薪資高、發展快、專業要求有限、門檻低,全國348所一本大學任何專業任何學歷,都有入行機會,而且也不乏種種二本逆襲之例。每年吸收和涌入的人數之多,造成了這個崗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即便背靠大公司光環,也很難檢驗出一個產品經理的能力。不僅互聯網泡沫存在,而且產品經理的職位泡沫也不小。一個職位的含金量,和其從事人員的水平有相當大的關系,雖不乏優秀產品經理,但對于這屆的應屆生而言,能被分到的產品經理的資源,已經大大被平均了。
- 個人價值輸出小:在產品經理中,看不到自己能夠實現的價值。一個產品或功能改進的成功,是多方合力的結果。無法確定是領導策略正確、還是設計優秀、抑或是營銷成功所帶來的可喜結果。對于個人而言,自己的創造力和價值感被糅合在其中,難以直觀地衡量出自己的價值輸出產值,也很難評估自己能力提升度的高低。
- 不可取代性:三個月的培訓便能培養出基本能用的產品經理,自己五年的知識積累用處有限,持續學習是產品經理的發展必用功,但產品經理習得的“干貨與經驗”,是否深度有限,最后無異于化為了“無用功”。十年之后,有多少可能是公司這個職位,缺你不可,自己的含金量如何,自己的資本到底積累到了什么。
- 屌絲思維:做產品,通人性。尤其是2C的產品,由于直接服務的是各層次的用戶,而絕大多數用戶的平均水平也都在所謂的“屌絲”(加引號是因為即便是高薪、高學歷,也會在一些事情和習慣上,存在屌絲的思維慣性),這需要產品經理接地氣,放下身段。
- 隨機性強:即便所在項目組并不成功,但程序員的Coding能力卻依舊可以提升。即便經濟大環境并不景氣,但技術面卻依舊可以保證金融男有一定的業績。但對于產品經理而言,一個產品如果流產,就絕大層面上宣布這個產品經理的能力不足。而產品的成功因素相當復雜,也是可遇不可求,隨機性較為其他職業更強,并非自己的努力便能換來理應的回報,跳來跳去,最后難以量化證明自己。
- 含金量降低:勞動、資本、技術、土地和管理。五個基本要素,多數人看來產品經理屬于管理,而程序員屬于技術,而隨著自動化的提高,我個人感覺,這兩樣都會降為勞動。職位(并非個人)的含金量隨著科技的發展,是在降低的。
- 透支生命度:無論是優秀的金融還是互聯網,加班透支生命度是常態,但無可厚非畢竟是增進個人技能的必要階段。但衡量“價值/透支時間”的比值,產品經理的生命損耗,性價比是否高?
- 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并不差,如果確實其職責在于管理崗,那么其價值與發展都是值得去追求。但現在產品經理這幾屆應屆生水分極大,而一個極具競爭力的職位,無論投行還是前列的事務所,對出身以及能力背景的門檻,從未放松過要求。照此下去,很可能也同管培生一般,各大公司標配,卻泯然眾人矣。
綜上所述,自己放棄產品經理這個誘惑的職位,是因為現階段職位泡沫大、同僚水平有限、所學用處小、個人價值難以輸出、提升路線模糊、個人所得資源被稀釋,易于被替代。
不可否認,互聯網行業依舊會發展很好,產品經理依舊也會更好發展,但在這個泡沫破滅之后,有多少人能夠挺下來,會不會高峰點入職的自己,就成為被犧牲的那一批。優秀的人的確會脫穎而出,但行業的大環境影響也不容忽視。暫別互聯網,并不是永別。
自己的判斷也有極大的偏頗,但愿自己的決定,在五年、十年后再看,是能夠經得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