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 ? ? ? ?中國有句古老的名言“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小我們都被教育,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安慰幼小心靈的角度來講這很大的積極意義。但這只是生活的一個側面而已,并不代表全部。

? ? ? ? 長期以來,傳統的觀念喜歡強調或者夸大一個人的成功,一個成功的人為什么會成功,是因為年輕或者小時候經歷過很多失敗!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沒有這種經歷,還得編造一段辛苦的歲月,來增加成功的傳奇性(參考美國大選)。所以我們自然而然的會認為,要想成功就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比如我們小時候學過的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失敗過無數次,似乎是試驗了一千多種不同的電燈絲材料,最后才得以成功,名垂千古。可以說,這樣的雞湯故事數不勝數,遍地都是。

? ? ? ? ?但往往事實總是與人們想象的不一致,所以才有那句話“真理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馬太效應”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 ? ? ? ?現在經濟學也總是用馬太效應解釋經濟現象:《馬太效應》在經濟領域是指強者愈強弱者越弱之現象,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實中就是指,只要獲得了每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使之擁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請注意馬太效應中的累計優勢。生活中總是能聽到喜歡抱怨的人說:TMD現在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就好像今天美國和非洲的區別,美國世界強國,經濟實力超強,而且各個方面都要比全世界絕大多數厲害,反過來在去看看非洲,雖然每年全世界各國國家援助,扶貧,可是依然沒有擺脫貧困。同樣,去多讀讀新聞,研究一下大企業,互聯網行業等等,尤其是互聯網行業BAT三國,只要他們想干什么就沒有干不成的,無不例外絕大多的情況都是贏家通吃的局面

? ? ? ? ? 這種現象不光是在經濟方面,在個人方面也會產生巨大的差異,累積優勢也非常的明顯,比如說,學生成績好,閱讀能力愈高,對詞匯和世界知識的增長愈快、愈多,這結果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兩者良性地循環;反之,閱讀能力愈低,對詞匯和世界知識的增長愈慢、愈少,這結果進一步妨礙閱讀能力的發展,兩者惡性地循環。所以結果就是越是學習好的學生將來各個方面就越好,越是差的學生未來生活就越爛

“失敗是成功之母”與“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思維有非常大的差異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的經驗可以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

知道做了會失敗,但卻無法得知,怎么做才能成功。

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做對了,而作對了是因為方法方向正確。

成功后會激發興趣,產生累積效應,有了資本就更容易成功。

? ? ? ? 所以不要輕易相信雞湯故事,認為一個人的成功因為他過去許多的失敗,從失敗中站起來,要經歷千辛萬苦才能夠走向成功。事實上負面經驗不可能引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好的經驗,成功的經驗,才可以引導人們更努力的工作;或者只有正確的作法/做法,才可以引導出成功的結果。過往的失敗經歷,對未來的成功一點幫助都沒有。一個一直失敗的人,將來最大的可能性也許是習慣性的再次失敗。

? ? ? ? 今天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是馬太效應累計的結果。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狀況不可能都一樣,總是會有些人生活幸福美滿,工作順利,然而另外一些些人則不是。如果今天的生活狀況不太好,是不是也應該好好的反省一下,是不是過往對自己太寬容了,太容忍自己的缺點,失敗,錯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