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地處平江、岳陽、汨羅三縣市交界處。明洪武四年,張谷英村始祖張谷英自吳入楚,先遷新墻,再遷渭洞石橋沖建立第一個聚族定居點。明嘉靖間,七世祖張公泰遷居渭洞之西頭岸,這是張谷英村聚族群之始。明萬歷間,八世祖張伏層再遷居至渭洞張谷英村現址,建張谷英村古建筑群主體的第一代屋,即“當大門”正堂屋。清嘉慶七年,十六世祖張續棟建第二代屋——王家塅。約在嘉慶八年至十年,張續棟兄張續彬建第一個莊園風格的居住點——上新屋,至此張谷英村建筑規模基本定型。
張谷英村的選址很有講究,四面環山,地勢北高南低,又有渭溪河、玉帶河橫貫全村,俗稱“金帶環抱”,山脈對村莊呈合圍之勢。張谷英村還有一個美譽——“龍”形村落。古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腳下,主體建筑群沿龍形山延伸,與龍形山一起構成龍形村落形態。據說當大門是龍嘴,門前有溪,溪上有兩座八字形的石橋,被稱為龍須,有意思的是在大屋前兩側都設計有煙火塘,酷似龍眼。王家塅、石大門構成龍身,上新屋構成龍尾。更神奇的是在龍頭當大門前百米處有一塊天然巨石,當地老百姓叫它龍珠石。這樣一來,也就如同一條巨龍戲珠。
張谷英村的交往空間——街道——不在于多,而在于美。村內的歷史街區只有一條,卻是非常的特別。這條街道是在歷史悠久的古驛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它還沿著美麗蜿蜒的渭溪河布局。古街是張谷英村最具生活氣息的公共空間。畔溪走廊和百步三橋是古街中最美的地方。畔溪走廊寬約2-3米,長約200米。在挨著渭溪河一側,設有供人休息的長廊,還有一個動聽的名字叫做“美人靠”。百步三橋顧名思義,就是在不到一百步的距離中,布局三座小石橋,使整個古街看起來富有靈氣,韻味十足。有學者稱其為“溪自階下滴,門朝水中開”。
作為村莊的筋脈——巷道,是張谷英村最大的特色之一,幽靜、深遠、四通八達,聯絡著這個龐大家族里的每個小家庭。村中有巷道62條,共長1459米,最長的為74米,直通10個高堂。巷道既為分割房屋的界線,又是交通干道,可使村人串門入戶,晴不曝日,雨不濕鞋。由于巷道兩面由青磚壘墻直達屋頂,高達10余米,墻高且厚,利于防火,又稱防火墻。如遇火災,只須將通道上的瓦撤開,就可截斷火路。設計之巧妙,不能不令人贊嘆。
張谷英村古建筑群依托自然,寄情山水,借地形、地勢、地貌之特點因勢設計營造,既體現了中國傳統民居的諸多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獨家風格。
當大門位于張谷英村龍形山前,即“龍嘴”。其屋為明萬歷初年八世祖思南公所建,共有大小堂屋和天井各二十四個,住房四百二十二間。該屋整體形狀如一把打開的折扇。
王家塅位于龍形山側,清乾隆三十七年,由張谷英公第十六代孫云浦公所建,布局規范,如干枝形。房屋布局為三井四進,共有二十四個天井,四百六十八間房屋。巷道縱橫交錯,成十字穿堂。門庭嚴謹,高墻聳立,有古園林廟宇風格。
上新屋位于龍形山尾,清嘉慶十三年由張谷英公十六世孫續彬公所建。從外觀上看,結構嚴謹,高墻聳立。從高處俯視,似飛機模型。封火山墻,采用形似岳陽樓盔頂式的雙曲線弓字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有”岳陽樓外樓“之美譽。整個房屋以木結構為主,以青磚、花崗石結構為輔,共六進七井八橫堂,共一百七十二間房屋,具有明清時期古莊園建筑雛形。
張谷英村地處偏遠山區,在數百年的歷史中,始終與外界無甚多聯系,因此閉塞保守。由于地理條件的特殊性、家族龐大的客觀性、建筑風格上的個性化還有家族自身的人文作用等方面的原因,使這個古老村落形成了別具韻味的民俗風情,清新自然,古樸獨特。
參考資料:
湯毅. 湖南歷史文化村鎮空間形態研究——以金山村、靖港鎮和張谷英村為例[D]. 湖南師范大學, 2012.
張強. 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研究——以岳陽縣張谷英村為例[D]. 長安大學, 2009.
圖片來源:
百度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