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聽了《父母的語言》這本書,對于正準備結婚的我來說,壓力還是很大的。
這本書的精髓在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父母不同的思維,每天帶給孩子的詞匯量都不一樣,其中包括父母所反饋給孩子的表情、語句、語調、詞匯性質,帶給孩子的成長過程,而造成不一樣的影響。
回到赤水,看到兄長和大嫂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免讓我有些焦慮。
兄長心地善良,為人隨和,在機關單位是一名普通的員工,屬于踏實本分過日子的人。大嫂開朗活潑,直率細膩,作為一名醫(yī)院的護理人員,平時非常熱愛生活,心思細膩,也很懂得保養(yǎng)自己。
他們倆在家里簡直就是一對活寶,無時不刻都在斗嘴秀恩愛的大活寶,或許對于二人世界來講,相處模式沒有任何問題。但其實這樣的溝通方式也讓我很擔心,長久后對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會有影響。
我這兩天正好回到赤水休個假,在陪奶奶的閑暇順便到幼兒園去接了小侄兒,和幼兒園老師溝通了一些關于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幼兒園老師說,孩子在學校會很熱心幫助別人,平時發(fā)言也算積極,喜歡參加學校里的活動,還很好動,表情較為豐富,但詞匯量表達比較普通。孩子平時由爺爺奶奶接送較多,一般是周末才回到自己家??赡芪腋缟┥习嗟臅r間都比較有彈性,所以很難固定接送吧,不過老師說一般的親子活動父母都會盡量參與。
或許,這也是很多父母當下的現(xiàn)狀吧。
書里面提到了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在孩子面前多說正面、積極、陽光的語言,且盡量做建議型表達,避免用粗暴、負面的語言,和封閉式的、命令式的口吻來對待孩子。
這一點讓我很慶幸。
一直以來有很多人都說我是一個很有愛的人,有的時候我沒太在意為什么別人會這樣說,只是做好自己僅此而已。如今看來,幼年時期的成長環(huán)境,確實足以影響我的一生。
我和表哥從小一起玩耍成長,都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奶奶是退休教師,性格樂觀開朗,我記得當時家里整個陽臺都是奶奶種的花,每天的活動都排的滿滿的,早上在家練輕功做運動,下午出去打打麻將,我哥哥放學回到家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開飯了。奶奶是一個非常有時間觀念且懂得熱愛生活的人。爺爺是退伍軍人,和奶奶感情很好,或許是我的記憶模糊,反正在我的印象當中爺爺奶奶是沒有吵過架的。童年時期的回憶里,家中總是歡笑聲不斷,一片和諧的氛圍。
寫到這里,我的嘴角不由得輕輕往上揚起。
我感恩爺爺奶奶的精心投入和用心陪伴,讓我的童年時期充滿了愛和希望。同時,會給兄長和大嫂做一些建議。對于以后家庭的規(guī)劃,我也會非常重視和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