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四年,就有一個國家的名字會被全世界的球迷反復提及――巴西!巴西,總是巴西。這個美麗的國度擁有迷人的海灘、豐富的礦藏、香醇的咖啡和熱情的桑巴舞,但當人們提起他時,首先想到的總是足球。毋庸置疑,曾五次奪得世界冠軍的巴西足球隊是這個星球上最為優秀的球隊之一,從貝利到加林查,從羅納爾多到卡卡,一
代一代的巴西球星讓全世界球迷“頂禮膜拜”,如癡如醉。
當下,在南非,巴西隊又一次成為奪冠的大熱門,盡管他們身邊還有同樣出色的西班牙隊、阿根廷隊、荷蘭隊……但巴西隊的統治力和影響力令所有對手敬畏,因為足球已滲入巴西人的血液。對巴西人來說,足球是文化,足球是信仰,足球是生活方式。
民族個性決定足球氣質
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在足球場上,一個國家的民族個性往往決定了其球隊的氣質。例如,德國人鋼鐵般的意志品質造就了無堅不摧的“日耳曼戰車”,意大利人地中海式的浪漫情懷組成了輕靈飄逸的“藍衣軍團”,天賦異稟的阿根廷人之中才可能出現像馬拉多納、梅西、里克爾梅這樣的一代傳奇巨星……而巴西足球之所以自成一派,也是源自于他們特有的民族個性。
巴西是個多種族、多民族的國家。多樣化的人口構成,形成巴西所特有的文化多樣性,正是這種多樣性滲透到足球,產生出令人矚目、極富魅力的巴西足球文化,造就了巴西足球充滿創造性和活力的風格。
眾所周知,足球是一種戶外運動。藍天、白云、沙灘、綠茵,球員們在球場上盡情地揮灑著球技。足球運動總是與奔放和激情聯系在一起,而這又恰好同巴西人的民族精神相契合。巴西人通過這種與生俱來的奔放與激情把足球運動變成了一種藝術,巴西球員則在球場上酣暢淋漓地發揮其藝術家般的天分。
當然,激情只是足球的一部分,僅僅擁有激情并不能贏來最終的勝利。巴西足球成功的另一原因源于他們在保留自身運動天賦的同時,也適時融入了歐洲足球嚴格的戰術體系和出色的防守策略,多元體育文化的融合讓巴西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足球國度,這一點又恰恰與巴西人熱情中不失冷靜、豪爽中不乏靈性的性格息息相關。
華麗腳法源自舞蹈
有人說,巴西足球水平高,是因為巴西球員都擁有魔幻華麗的腳法。追根溯源,巴西人無與倫比的腳法與他們特有的舞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巴西人在歷史上曾經飽受歐洲殖民者的殘暴統治,他們被迫長時間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甚至在夜間也要被農場主綁上雙手關在黑暗的屋子里。殖民地時期,還有許多非洲黑人被販賣到巴西來充當奴隸,在販賣過程中他們的手是被綁住的,所以他們只能用腳來反抗。久而久之,這種帶有力量的對抗動作被演化成一種獨特的舞蹈――“Ginga”。
“Ginga”的最大特點就是主要動作都由腳來完成的,因為在被俘情況下,手的動作被限制了,這種特殊條件下產生的舞蹈動作或許為他們后代的精準腳法提供了優秀“基因”。如今,當我們看到巴西球員盤帶過人時,就應該想到“Gin-ga”舞對巴西足球的影響。“Ginga”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的力量與對抗,這種特點是其他民族傳統舞蹈很少具有的,足球也是一種力量性和對抗性很強的運動,因此“Ginga”舞似乎成為足球在萌芽狀態的一種訓練和演習。
談論巴西足球的舞蹈特色,那自然還少不了桑巴舞。這種舞蹈是在葡萄牙和印第安音樂成分中加入了黑人音樂和舞蹈的內容,它以粗獷的動作、奔放的旋律發泄人的本能沖動,表達人們向往自由、浪漫生活的渴望。這種舞蹈精神蘊藏在巴西足球的背后,構成了巴西足球的靈魂,也使巴西足球有了永恒的魅力。
不服輸的足球精神
在歐洲,許多球員都出身名門,或者是所謂的“富二代”。例如,意大利球星皮爾洛的父親是歐洲鋼鐵大王,在海外擁有50多家鋼鐵企業;西班牙球星法布雷加斯的父親則是當地有名的房地產商……與歐洲球員相比,巴西球員則往往家庭經濟拮據,包括曾經獲得“世界足球先生”殊榮的羅納爾多、羅納爾迪尼奧這樣的大腕也都是從貧民窟中走出來的。
巴西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許多巴西球員都是從大街小巷開始足球生涯的。足球除了能幫助他們擺脫貧窮之外,帶給他們更多的是無盡的歡樂和無窮的動力。艱苦的生活環境不但沒有打消巴西人對足球的熱愛,反而激發了他們的足球才能。與殘酷生存境遇的抗爭,鑄就了巴西人堅強的意志,他們不會向命運低頭。這種永不服輸的精神正是足球運動不可缺少的,巴西人的足球賽場就是他們向命運宣戰的模擬戰場,正是憑借這種拼搏精神,巴西足球才能夠稱霸世界。
目前,巴西約有4萬名在足協注冊的球員,足球學校遍布全國各地,重點培養十幾歲的孩子,由優秀教練向他們灌輸先進的足球理念和基本技能。巴西各俱樂部均雇有一批經驗豐富、嗅覺敏銳的球探,常年在各足球學校、比賽場地甚至大街小巷“捕捉”優秀人才。而對于球員來說,最高的褒獎就是進入擁有“光榮傳統”的國家隊。
如果說,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是“美國夢”的代表,貧民窟長大的球星就是“巴西夢”的楷模。一種運動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所以它才能生生不息,代代傳承,在人類體育史上發出耀眼光芒。
http://www.gmw.cn/01gmrb/2010-06/28/content_1162631.htm
iReader iReader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