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相愛也過不下去,真的就是“三觀不合”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文|齊國有個人

01

最近,一篇網文《三觀不合,再相愛也過不下去》,閱讀量迅速沖破10萬+,引起廣泛熱議。

文中引用了前段時間,網上有個《95后婚戀觀的調查結果》。

關于“最看重伴侶什么條件”選擇時,“三觀一致”居然排第一名,而“經濟條件”只排五項中的倒數第二。

看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擇偶時,不再看重物質條件,更看重精神上的三觀契合。
其實不管是戀愛還是結婚,最重要的是三觀是否一致。

說心里話,關于“三觀不合”的話題,在齊國有個人看來,感覺特現實,也特無聊,一般也不愿意去評論這個扯不清、理還亂的問題。但是,看到這篇網文,實在是有一種不說幾句、心里不痛快的趕腳。

姑且不說,這個調查過程是否真實可信,但看看網友們的跟貼評論,都挺有意思的,也頗能嗅出點“此地無銀三百兩”、不攻自破的味道來。

翟小豆:其實三觀這個東西,是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家庭背景教育經歷等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三觀。與三觀相合的人在一起那自然合拍,但也不必強求非要找一個三觀完全一致的人。而應該是不斷修煉自己,豐富自己的三觀,只有自己三觀飽滿充實有廣度,你才能遇到合適的人,要不然跟誰都不合適。
笑顏如花:一輩子真的很長,在合適的時間遇上一個對的人很難,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那個能將就的人!
無敵:很難找到三觀完全相合的,都是部分相合,結婚后互相融合,婚后的生活不是光插插樹枝的事……
源滿媽咪:快卸貨的二寶麻麻,但感覺這日子越來越過不下去了。能干強勢單親婆婆,不愿斷奶媽寶男,想想以后的日子就不寒而栗。寧可一個人帶倆娃,也不想多加一個未斷奶巨嬰。
不死鳥:三觀不合,最好別將就,一別兩寬,或許還能各生歡喜。歲月那么長,愿朋友們都能找到舉案齊眉,相濡以沫,白首到老的愛人!
63mxf2017:三觀相合,這是幸福婚姻的基石,也是婚姻能夠走遠的根本,關鍵在于夫妻之間在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和自警自省。
愛不理:確實,結婚過日子,三觀合太重要了,否則就不招彼此待見,日子也不會消停。如果遇不到三觀合的人,就一輩子孤家寡人,寧缺毋濫吧。
無情:說得的真對,與其湊合過,不如灑脫說分手。幸好現在的人已經看透切了這點,不再像過去一樣,為了孩子委屈自己一輩子。
清流:五官相同,三觀不合,不可能琴瑟和鳴,心聲共振,終究走不到一塊。話不投機半句多,不如各奔前程,相忘于江湖,免得受罪煎熬,生不如死。
運福滿家園:一輩子太長,要把愛情給那個真正懂你的人。 一輩子太短,也別委屈自己跟一個三觀不合的人糾纏不休。
顧亞瑾:以前不明白“三觀不合”這幾字,慢慢地有所領悟了,比如朋友之間買衣服根本不考慮值不值當,再比如有人認為,朋友是用來麻煩的,但我認為不到萬不得已,盡量不要麻煩人,特別是朋友,再比如,有些人喜歡曬照片,曬自己的K歌,但這又會帶來別人的非議,說你喜歡炫耀!有人喜歡吃辣,但有的人卻喜歡吃甜,等等都屬“三觀不合”!

02

不可否認,“三觀”現在經常被提起。在選擇對象的時候,姑娘漢子們都說希望找一個“三觀一致”的戀人;看電影的時候,我們也會時不時評價故事是不是三觀正確;哪怕我們在看一檔綜藝節目,有時候也會由于主持人的觀點對他做一個評價:“誰誰誰的三觀簡直歪到脫軌”。

講真,一直以來,當有人說什么“三觀不合”的時候,我都沒有放在心上。現在的人說話,大多是情緒化的表達,很少有理性的思考。

想來想去,其實,這所謂的“三觀不合”,在齊國有個人看來,只不過是一種情緒表達而已,說白了,也只不過是一個“偽命題。”

我們經常說“三觀盡毀,節操碎一地”。那“三觀”究竟是什么?感覺特弱智的問題,可說不定真有人答不上來。即使答的上來,又有多少人深入思考過呢?

所謂的“三觀”,即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簡單說就是一個人對事物認定和辨別是非的思維和取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對世界的認識和基本觀點。

當然,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人生觀側重于對自身的反省,而世界觀側重于對整個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不過,就是這種區別在某些哲學家眼里也是無差別的。比如叔本華就說:世界不過是我的表象。儒家的“天人合一”、陸九淵的“心即理”也是類似的觀點。也就是說:我的人生就是整個世界,我的人生觀,就是我的世界觀。

所以,那些為了強調戀人(或者配偶)之間的差異性,一定要說“三”個“觀”都“不合”,其實是非理性的。而即使是一個“觀”,也不存在完全的相合和完全的不合。如果兩個戀人真的連價值觀都完全不合,他們還要在一起,他們兩個要么是神經錯亂,要么是各有企圖,比如政治婚姻。可即使是兩個人一見鐘情,心心相印,他們的價值觀也不可能全都“符合”,否則這就不是兩個正常而獨立的人了。

03

俗話說: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可俗話又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現實生活中,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兩個人在一起生活,生活方式上有差異,有的甚至有較大的差異,也是很正常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你很難找到一個和你生活方式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找到了這樣的人,你很快就會厭倦的。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歌壇大姐大王菲,先后經歷了竇唯、李亞鵬、謝霆鋒三次婚姻。當時,30歲的王菲和19歲的謝霆鋒,可以說轟動一時。2000年,梁朝偉獲戛納影帝。慶功宴上,王菲和謝霆鋒先后到場,守候在外的記者以為他們定會先后離開,不想,王菲大搖大擺牽著謝霆鋒走了出來,坐實姐弟戀。

王菲完全是“牽了他,天下都歸我”的氣勢

那時候說起對方,倆人都惜字如金,但眼角眉梢的甜蜜,藏不住。

后來張柏芝介入,他們分手。

再后來謝霆鋒跟張柏芝分手,追回王菲。

然后張柏芝又介入,他們又分手。

說起來有點像段子了。

然后就是李亞鵬出現。這次王菲選了個成熟穩重的男人。

婚后,她給自己放了大假,幾乎全面停止工作,專心過起小女人的日子,居家,帶娃,讀經。

看起來一切都好。但事實未必如看起來那樣好。

別的咱先不表,她先是謝霆鋒分手,到最后又與謝謝霆鋒結合,你不能說先前分手是“三觀”不合,后來結合“三觀”就合了吧?

說實在話,我不是追星一族,單就演唱功底來說,王菲也是我喜歡的歌星之一,再說,咱也沒有任何權力去評判別人的選擇方式。

這里,只不過是想說明,每個成年人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歷不同,可能都有不同的“三觀”,沒有人的“三觀”是絕對一致的,也是隨著時間、地位和環境而動態和相對變化的,只不過是在社會游戲規則下,是人的道德底線是相同的。

04

其實,每個人的“三觀”都是一副自己的拼圖,沒有模板,全憑自己發揮。你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及時行樂,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做好我的社會角色;你覺得花3、5萬塊訂做一套西裝是傻蛋,我覺得花5000塊買一副耳機特別值得;你覺得世上有鬼,我覺得命運靠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么我們怎么判斷一個人的“三觀”是否正確呢?標準又是什么呢?

胡適的晚年,曾說過一句很重要的話,那就是:“寬容比自由更重要”。

他認為“寬容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寬容,就沒有自由。”

寬容是一種美好的情感、高貴的品質、是一種仁愛的光芒、一種崇高的境界。

在這方面,胡適自己也是身體力行、一生都在踐行著這種高尚的寬容理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道出了人與人的相處經營之道:尊重、溝通和寬容比什么都重要。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力,這個社會誰離開誰都能生存。但是,現在有些人之所以刻意夸大其差異,強調說什么“三觀”都不合,這一切都不過是逃避,是不愿意成長的借口。

因為很多人列舉的“三觀不合”的例子,其實大都是習慣問題,是溝通問題,是責任心問題,還可能是家庭系統問題,甚至可能是夫妻生活不和諧導致的結果。

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別再用什么“三觀不合”來忽悠“吃瓜群眾”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