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這本書需要辯證的來看,里面的很多觀點未必是正確的。這本書出版的比較早,后續陸續被后人批判,也慢慢的有人在書的前篇就給出了辯證的觀點,以及告知要小心的理解書中的內容。
我自己讀了之后也發現確實是這樣的,書中的很多觀點看起來只是作者的個人觀點,并未有深刻的實驗例證。作者給出的例子也可能只是跟他觀點有相關性的故事,并未有嚴謹的實驗驗證。所以整篇通讀下來之后,感覺就是作者把他個人對于群體的認識、看法和理解寫著了出來,但是影響力卻實在深遠。
因此對于書中的觀點要選擇性的進行接受。比如 “孤立的他可能很有教養,但在群體中,他就變成了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野蠻人。他表現得不受控制,殘暴而狂熱,同時也將原始人的熱情和英雄主義表現出來,和原始人更為相似的是,他很樂意使自己被各種言論和形象所打動,而組成群體的人在孤立狀態時,這些言辭和形象對他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每一個人都一直生活在群體中,不同的時間作為不同群體的一員,如果按照作者說來,那什么時候才是孤立的他,又如何體現出不同群體的特質差異。從群體角度來看,個體要融入群體,表現出群體的普遍特質;但從個體來看,群體是由每個個體組成的,那么群體的特質必然是受到每個個體所影響的。
個體的行為可能因為群體而放大,實際上是群體給了個體的力量支持。但未必是個體的本能,而是一種煽動。
摘取兩個有用的點:
1.一個人的智力與群體智力無關,群體智力低于個體智力。
一個人的智力高低在群體中都不會有太大的區別。比如針對一件事情,讓一個議會團體去投票的結果和一個普通群眾的群體投票結果不會有太大差異。
群體的智力雖然低于個人,但在情感及激起行動的角度可能會表現得更好,但受環境的影響的。
這個觀點目前沒有想好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方,但是可以結合下面兩個小點。
?用新的名稱代替舊的制度。名稱的威力非常的巨大,如果選擇的好,它能讓最可惡的事情面目一新,能被民眾所接受。仔細想來,我黨好像也是很好的利用了本條,就不細說了,你懂的。
?信仰的力量是最讓人驚訝的,福音書上說,它有填海移山的理論。但像社會主義這種信條的問題,只能在如礦工和工廠里的工人等沒有文化的階層中得勢,中產階級的下層成員和受過一些教育的工人,不是徹底成為了純粹的懷疑論者,就是抱著極不穩定的意見。
這個和上本書有些聯系,社會主義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是國家給民眾找了一個信仰,單個民眾都期盼國家可以更加公平的分配資源。而國家正是利用這一點來維系政權的穩定。
2.對于選舉,用最不靠譜的哄騙手段,果斷的做出斷言。
除了做出斷言,還要不斷重復斷言,讓這種斷言進行傳播和感染。這就是作者提到的斷言法、重復法和傳染法。而如果不是用斷言來回應斷言,只是一味的論證替自己辯護來回應斷言,就沒有任何獲勝的機會了。
這個可以聯系辯論賽來進行思考,當輪到你進行辯論,除了稍微回應對方言論的不正確性之外,一定要提出一個強有力的斷言,或者說是論點、觀點,哪怕是并不完美,也非無懈可擊,而且重復這個斷言(可以理解成這個斷言就是我方辯論的線索,哪怕只是一個很小的切入點,非常的不完美)。
還有,結合西方的選舉,經常出現的問題是,總統上臺后并未兌現其在競爭時承若的各種言論,甚至已經完全不在考慮之中。政府總會有方法轉移視線,然后淡化。多少也是利用了這種心理。
這本書每章節分別在說群體的推斷、情感等群體的不同方面。感覺有些是對的,有些是需要討論的,所以覺得很多模糊的地方,印象就不是特別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