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害怕那么多東西,為什么卻從來不害怕平庸呢?
01.
熱播劇《我的前半生》中,女主角羅子君結婚前是萬里挑一的名牌大學畢業生,結婚后卻逐漸變成了一個只知道買買買的無腦中年婦女。
網上的評論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是羅子君的前夫作為一個男人格局太小,只想讓妻子維持自己所需求的樣子,沒有幫助妻子成長;另一派觀點則認為是羅子君自己不思進取、安心享受著與社會脫節的生活,怪不得別人。
先不說這兩派觀點誰對誰錯,畢竟這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而價值判斷是主觀的,很難分出對錯,但是像羅子君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
學生時代是意氣風發的少年,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但進入社會幾年后,卻變成了一個渾渾噩噩混日子的人,為了賣菜小販多收了自己兩毛錢而斤斤計較,再無曾經的少年意氣。
所以有句話說:有些人25歲的時候就死了,等到75歲才埋。
02.
以前我會很難理解:為什么當年那些閃閃發光的有為青年,10年之后就會變成一個只知道比較房子車子的庸俗中年人呢?
過來人會說,生活本身是就是俗氣又現實的,年輕的時候社會閱歷太淺,總對生活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可我覺得這個答案并沒有接觸到問題的本質,直到前幾天看到《具身認知》這本書,才恍然大悟:
“平庸無趣的中年人”指的并不是年齡,而是一種生活的狀態。
其實《具身認知》這本書講的是身體是如何影響大腦決策的,但其中講到了一種叫海鞘(qiao,第四聲)的海洋生物,這種生物長得像蝌蚪,構造也很簡單:只有一個大腦、一根脊索和一條尾巴,一輩子的任務就是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安穩地方。一旦找到,就會好好地安頓下來。
這個時候,之前用來尋找安頓點的大腦就沒什么用了:反正以后也不會挪地方了,大腦消耗的能量也太多,那干脆就不要了吧!
-- 是的,你沒看錯。安頓下來的海鞘,會把自己的大腦吃掉。
海鞘安頓下來后就會吃掉自己大腦的這個例子,是不是像極了那些找到了長期穩定的飯票、就停止成長思考的人呢?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
03.
現在想想,我們從大學畢業之后一步步走向了平庸,正是因為自己在面臨每一個重大抉擇的時候,都選擇了那條當時看上去最“穩定”的路:
- 公務員是鐵飯碗,那就要想盡辦法擠進去;
- 留在大城市打拼太辛苦了,還是回到小城市吧,父母朋友還能有個照應;
- 明明不喜歡相親對象,可是對方有房有車,至少以后的生活有個保障,就這么湊合著嫁了吧...
追求穩定是人類的天性,對于經歷過物資匱乏時期的老一輩來說,“穩定”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所以一旦有機會,就得牢牢抓住。
然而對于一直在小康環境中長大的我們來說,“穩定”反而是我們最不缺乏的東西。各種共享單車、共享住宿潮流的興起,不僅僅是因為可以節省經濟成本,更是因為年輕一代已經不需要通過“占有”才能獲得內心的穩定感。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選擇“穩定”,反而有可能是通往平庸人生的開始。
04.
當然,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你也可以說:我就是喜歡穩定的生活,為什么要折騰來折騰去呢?
但真相是,今天穩定的公司,幾年之后可能就倒閉了;今天大熱的行業,沒兩年就可能成了夕陽產業。
李笑來在專欄里說過,未來只有前1%的人才能算贏家,99%都是落后。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保持快速學習和快速適應變化的能力,才能不被這個時代拋下。
不想平庸地過完這一生,不想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變成一個無腦也無趣的中年人,就不要去選擇那些看似穩定的“捷徑”,還麻痹自己說,生活本來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