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部單反,D5200,2014年買的在一個夏日的雨夜,我沖進崗頂百腦匯,尋找尚未關門的某間攝影器材鋪,火急火燎地付了款,拿到了D5200和一個18-135的狗頭。往后的日子里,18-135沒怎么動過,因為我很快購置了一個35mm F1.8的便宜頭,大概半年之后,買了我現在用得最頻繁的鏡頭,騰龍24-70 F2.8。
這篇文章不是用來嘮嗑器材的,而是想總結一下2015年我拍得還算滿意的一些照片。
上面這一張,來自深圳的EVA展。當時后知后覺的我,趕在了最后一天去到。不過,隔著玻璃拍手辦,莫名的朦朧感,幾乎讓我想砸相機。
去聽一場講座,順便拍了一些照片。但覺得原照片色彩太黃,遮住了里面的紅紅綠綠,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黃色去掉。
又一張隔著玻璃照。只是這次很無心地就構成了一幅疑似移軸的相片。
這一張是我剛入手2470時拍的,當時單位組織射箭,剛好就拍到了同事模擬拉弦的這張圖片。
拍照究竟是為了什么?當時的答案是記錄所見的瞬間。春節留在單位值班,不上班的那幾天晚上就到花街附近逛逛。
潮,絕非年輕人專利。這種新與傳統的沖擊,的確比較震撼。
出差的時候,會擠時間走走當地。贛州城歷史沉淀得讓廣州相形見絀。
花藝師偉佳的工作室,無論怎么拍都那么有格調。少數不用后期的相片。
我一直不敢拍人像,因為拍丑實在太簡單了。能拍出這一輯的畢業照,必須要感謝師妹對我的大力信任,竟然沒有出很多殘片。
這張照片其實不好看,放上來只是因為成功地在飛機上拍到了夜晚的廣州。
又是出差,抽空去了一趟河南省博物館。清明上河圖的3D版,這手藝,巧奪天工。
廣美畢業展,讓人腦洞大開,就是沒有那個技術去拍出一些滿意的照片。
從6月份開始,就沒有再好好地拍過照了。年末在長沙逛了一下,橘子洲頭雖然景色是單調了點,但有天、有草、有樹就是一副景。
可以慢慢感覺到自己為什么要拍照,為什么拍風光、為什么拍人像,為什么掃街。
拍風光,一開始就很單純,美就應該記錄下來,就必須傳達出美,無關的東西滾一邊去。
拍人像,也很單純,就是盡力地去展現主體的美,很多時候,主體不突出就毀掉了整張照片。至于主體的美,很多時候后期必不可少,畢竟不僅是為了紀實,而是展現更美的美。
至于掃街,就是要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傳遞給大家。翻回年初的朋友圈,才發現曾經的主題很不突出。例如下圖:
當時希望表達烹飪食物的那種場景,需要突出廚師烹飪食物的動作,神情;食物的色澤、香氣等。我一直對這張圖沾沾自喜,回頭看來,起碼有三個點問題:1、廚師沒有專注于食物。2、背景太雜。3、食物主體一點都不明確。
還是很慶幸可以慢慢做一個明白人,但依然任重而道遠。拍照不是一件很爽的事情,至少我覺得是一件苦活,需要絞盡腦汁,也需肩扛一堆設備。但和讀書一樣,攝影是一件Right Things,借用羅蘭巴特在明室中的一句話:
影的本質(如果有的話)只能是“新奇”,攝影的出現就是新奇事物的降臨。
所以,不拍,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