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日常規
1 極光單詞:學習10分鐘
2 羅輯思維一:北京十一學校的校長李希貴老師有一個洞見。他說,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學校的意義是什么?是一個人可以犯錯,但是又不會有嚴重后果的地方。
到社會上不行了,一個錯誤的代價往往極大。所以,學校應該給孩子創造盡可能多犯錯的空間。這聽起來好像沒什么,僅僅是對學生寬容嘛。
但是對照現實,你會發現,現在的學校恰恰走到了反面:學校反而是一個人最不能犯錯的地方。每錯一道題,都會導致分數下降,排名下降,連成人世界都不會有這么大的犯錯壓力。
但是學校沒辦法啊,用分數這一根尺子來量所有的人,這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李希貴校長在說啥呢?他說學校應該是可以犯錯的地方,其實不是在主張對學生更寬容,而在說學校的新使命,是要創造出更多的尺子,讓每一個學生在不斷的試錯中,都能找到那把量出自己優勢的尺子呀。
3 羅輯思維二:規則的本質是什么”。
你就想,你進到一個黑屋子里,伸手不見五指,你也不知道這屋子有多大,里面藏了什么風險,那咋辦?你只好一點點地去碰去撞,即使碰到了燙的帶刺兒的東西,你疼了一下,那也比對環境一無所知要好,畢竟搞清楚了邊界。
那如果現在有人告訴你,我替你去碰去撞、去挨燙挨刺,然后告訴你邊界,好不好啊?那當然好啊。這是啥?這就是規則啊。規則,看起來是對我們的限制,但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用前人巨大的代價,甚至是流血的代價換來的遺產。我們可以通過遵守規則,來繼承這些遺產。
所以,規則的本質是啥?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對我們的限制。它其實是風險的外包,是文明的饋贈啊。
二:今天上午是小學期末考試,早上孩子拾掇好書包,出去的時候還算挺早,但是找了一圈沒看到松果電動,走了五分鐘才看到一輛,所以關鍵的時候不要押寶在有可能不靠譜的東西上邊。提示了一些考試的注意事項,其實她們老師也強調過很多遍了,只不過具體到她自己的問題,說的更具體而已。
中午去接她的時候,活蹦亂跳啊,畢竟可以痛快玩幾天了。想著自己上學的時候同樣如此,畢竟現在的孩子不算輕松。
三:今天比較爆炸的新聞是李彥宏同志濕身了。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有觀眾沖上臺沖正在演講的李彥宏頭部倒了一瓶水,而遭受潑水的李彥宏,在緩過神后用英語向潑水者回應:What's your problem?這咋翻譯呢?有什么病?難道還要上莆田醫院?
不過還要佩服李彥宏的鎮定,只過了幾秒鐘,他繼續演講并表示,“在AI前進的道路上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但是前進的決心不會改變,AI會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
其實百度靠廣告賺錢無可厚非,但是在涉及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如果誤導的話,這價值觀就有點不正了。
前段時間陸奇加入百度讓人們看到了希望。陸奇是把“堅守價值觀”放在第一位的,他把正直的人品排在能力與專業之上的,他認為“對的事情,再難也去做,而錯誤的事情,誘惑再大也得停下來”。他來到百度后,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百度市值一年內直沖千億美金。最重要的是,他砍掉了“醫療競價排名”還把醫療事業部直接關門大吉了,這是百度營收三分之一的份額,非常難得的。如果能夠堅持下去,百度有機會再一次站在BAT三巨頭之列的,可惜了。
陸奇的離職肯定不會這么簡單,那些百度內部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一個空降兵還是很難改變的。
我看過寫他的一本書,對他推崇備至。他有幾點值得我們學習:
1:陸奇每天3點起床,先查郵件,回復郵件。4點跑步,跑上5公里。5點至6點,就到辦公室上班。7點前,處理完所有郵件。8點前,做好當天工作計劃。22點下班,學習一個小時。他每天只睡4個小時。
2:以身作則:陸奇在百度推行15分鐘辦公會,都要求大家站著開。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習慣,但他自己一直站著,那些高管們就不好意思都坐著,慢慢的大家都習慣站著了。這種辦公會效率最重要,所以站著說話大家都很快想結束會議,效率就會很高。
3: 陸奇的座右銘是要做更多(do more)、知道更多(know more)、成就更多(be more)。“more” 是沒有止境的,而我們大多數人并沒有這種“ more ”的覺悟,更缺乏“ do ”的行動力。的確,在戰略正確的情況下,誰的執行力強,誰就屹立不倒!
四:下午去學校開會,關于一些考核的事情,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最費腦子了,不過老師們的表現都擺在那里,只要公平公正就可以了。
本來想和沛珆去辦公室忙點事情,通往四樓的門都鎖了,就直接和孩子去了圖書館,看了一會書。現在她對圖片的興趣還是大于文字,不過這個要慢慢來。看完去游泳館看了一下暑假班,連續上12天,每天一個半小時,再看看時間吧。其實自己也挺想學的,自己還希望過幾年參加鐵人三項呢,這游泳1500米,絕對是一個大的挑戰啊!
從游泳館出來,去廣場玩了一會,看了一下孔雀,天太熱,孔雀也無精打采的,更不用說開屏了!
想起了老舍的《駱駝祥子》,那里邊刻畫的熱讓我印象深刻,天氣熱了,只有呆在空調房是最好的選擇啊!
五:以前的幾個學生高考沒考好,問我復讀的意見。其實他們有顧慮正常,畢竟新高三是3+3而不是文理科,教材也有改變。
復讀生日子不好過,考的好了會被認為理所當然,考不好會被罵的狗血淋頭。2003年我就復讀了一個月,就像過了一年一樣。自己沒熬住,就沒繼續復讀,但等到2004年高考成績出來,那些和自己差不多的都考了很好的大學,自己又后悔不已。不過人生沒有如果。
其實如果可以的話,復讀是個不錯的選擇,用現在的1年去撬動今后的50年,這杠桿值得!不過也要做好失利的準備。這世上的事,誰說努力就一定有回報?用杠桿的人,有撬動山的,也有撬斷桿的。高考的本質是選拔,一選沒上,不丟人,但你想二選,至少得交個補選費吧:一年時間+超載壓力+落榜風險……
決定是否復讀的首要考量在于認清自己是否能夠通過二選實現本質突破。如果平時自己就很拼命,那可能二戰也不會特別好;如果平時不夠努力,或高考出了重大失誤,那可以再來一年。盲目復讀,會空耗青春而沒有任何結果的。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祝福自己的孩子們都能把握機會,實現人生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