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名句賞析
李文遴
75個想法
第2章 六韜
>>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圣人將動,必有愚色。
第3章 管子
>> 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圓。? ? 【注釋】? ? 選自《管子·法法》。
>> 寡交多親,謂之知人。? ? 【注釋】? ? 選自《管子·戒第》。
>> 孔子說,朋友,三種人有益處,三種人有害處。結交正直的、誠實的和博學的,有益處;結交諂媚奉承的、當面說好話背后說壞話的和夸夸其談的,有害處。
>>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 ? 【注釋】? ? 選自《管子·九守》。
>> 用賞者貴誠,用刑者貴必。? ? 【注釋】? ? 選自《管子·九守》。誠:信用。必:一定。? ? 【譯文】? ? 執行獎賞最重要的是誠信,執行刑罰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按法律辦事。
何其難!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 懲罰的目的在于教育,獎賞的目的在于勉勵,賞罰要公正,執法要嚴格,這才能夠取得民心。
第4章 晏子春秋
>> 君子贈人以軒,不若以言。? ? 【注釋】? ? 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
>> 交友要交心,而不要交利,因為以心交,情雖淡而久;以利相交,利盡而情絕。
第5章 司馬法
>> 【原文】? ? 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得睹為不善之害也。? ? 【注釋】? ? 選自《司馬法·天子之儀第二》。
第6章 老子
>> 【原文】? ?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七章》。? ? 【譯文】? ? 天地所以能夠長久的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存,所以才能長久地生存著。
>> 【原文】?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三十三章》。
>> 【原文】?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贏若納。?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屈:彎曲。訥:即不善說話。? ? 【譯文】? ? 最正直的東西好似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辯說,最大的贏利好似虧本。
>> 【原文】? ?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四十九章》。德:同“得”。? ? 【譯文】? ? 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使之得于善良。誠實的人,我以誠實待他;不誠實的人,我也以誠實待他,使之得于誠實。
>> 【原文】
? ? 治人事天,莫若嗇。
? ? 【注釋】
? ? 選自《老子·第五十九章》。事:侍奉,奉行。嗇:原意是指收獲谷物,泛指農事;后引申為愛惜、節儉之意。
? ? 【譯文】
? ? 治理人事奉行天道,沒有比節儉更好的了。
? ? 【賞析】
? ? “眾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老子也認為無論治國還是治身都該厚培根基,積聚能量。以勤儉治國可長久,治人則長生。去奢崇儉,能使民情變得淳厚質樸,無奢靡之風,就無狡詐之人,社會就能得到長治久安。節儉也能使人積聚能量,健康長壽。故清代名臣曾國藩在《家書·致沅弟》中告誡子孫諸侄:去奢崇儉才能生機勃勃,才能長享富貴,免去禍患。
>> 【原文】? ? 治人事天,莫若嗇。?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五十九章》。事:侍奉,奉行。嗇:原意是指收獲谷物,泛指農事;后引申為愛惜、節儉之意。? ? 【譯文】? ? 治理人事奉行天道,沒有比節儉更好的了。? ? 【賞析】? ? “眾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老子也認為無論治國還是治身都該厚培根基,積聚能量。以勤儉治國可長久,治人則長生。去奢崇儉,能使民情變得淳厚質樸,無奢靡之風,就無狡詐之人,社會就能得到長治久安。節儉也能使人積聚能量,健康長壽。故清代名臣曾國藩在《家書·致沅弟》中告誡子孫諸侄:去奢崇儉才能生機勃勃,才能長享富貴,免去禍患。
>> 【原文】? ?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六十三章》。作:開始。
>> 【原文】? ?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慈心。儉:節儉。? ? 【譯文】? ? 我有三種法寶,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慈愛”;第二是“節儉”;第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 【賞析】? ? 老子的三寶,是教人應有這三德。其中“慈”是這三寶中的根本,慈是父母愛子女的感情,是從人類本性根源發生的情感,所以是無所選擇的、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無求施報的自然本性,擁有了“慈”,就會戒殺生以惜物命,慎翦伐以養天和,就擁有了包容萬物廣大的德。“儉”是節制自己,從內心的虛靜到外在的儉德要求一致,老子認為為政者要拋卻私心,以天下百姓之心為己心,那樣就能控制自己的意念和欲望,滿足天下百姓的要求,從而使國家大治。“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要求為政者體會大道無為的精神,以先取后、取下來感召天下,才能為上,為人之君。人有了“慈”就能勇;有了“儉”就能廣;有了“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就能成大器。這就是老子理論中的“珍寶”。
>> 【原文】
? ?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圣人被褐而懷玉。
? ? 【注釋】
? ? 選自《老子·第七十章》。
>> 【原文】? ?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圣人被褐而懷玉。?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七十章》。
>> 明代王守仁在《答舒國用》中說:君子不希求別人一定相信自己,只不過要做到自己相信自己;也不希求別人了解自己,只要做到自己了解自己。
>> 【原文】? ?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七十七章》。損:減少。余:剩余。不然:不是這樣。奉:奉獻。? ? 【譯文】? ? 天之道法,是減少有剩余的來補給不足的;而人類的法則卻不是這樣,是減少不足的來奉養有剩余的。? ? 【賞析】? ? 這兩句話體現了老子“均貧富”的社會理想。他認為人之道應該和天之道一樣,損有余而補不足,這樣,財富均衡了,才不會引起紛爭。但是,人之道卻不這樣,現實的社會卻是“損不足以奉有余”,社會呈現出極大的不公平。那些統治者,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特權,損害百姓的利益,用剝削來的財物來滿足個人的私欲,使得百姓越來越貧困,自己越來越富有。這在剝削階級存在的社會中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封建社會貧富差距的真實寫照。
>> 【原文】?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注釋】? ? 選自《老子·第八十一章》。信:真誠,誠實。美:華美,華麗。善者:善良的人。辯:指能說會道。博:知道的事情多。? ? 【譯文】? ? 真實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懂的人不賣弄,賣弄的人并不真正懂得。
第7章 孔子家語
>> 【原文】
? ? 士必愨而后求智能者焉。
? ? 【注釋】
? ? 選自《孔子家語·卷一·五儀解第七》。愨(quH):忠誠,忠厚。
? ? 【譯文】
? ? 對于受過教育而有所專長的人,必須要求他忠誠正直,然后再要求他聰明能干。
? ? 【賞析】
? ? 這是孔子向魯哀公提出的“取人之法”,即用人原則。孔子認為選用人才必須“先德后才”,一個人只有在道德上具備一定的條件,然后才可以談能力。而那些有才無德的人,甚至還不如無才無德的人,因為他們絲毫不講德行,只求自己享樂,一旦掌權,對國家和百姓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 【原文】? ? 士必愨而后求智能者焉。? ? 【注釋】? ? 選自《孔子家語·卷一·五儀解第七》。愨(quH):忠誠,忠厚。? ? 【譯文】? ? 對于受過教育而有所專長的人,必須要求他忠誠正直,然后再要求他聰明能干。? ? 【賞析】? ? 這是孔子向魯哀公提出的“取人之法”,即用人原則。孔子認為選用人才必須“先德后才”,一個人只有在道德上具備一定的條件,然后才可以談能力。而那些有才無德的人,甚至還不如無才無德的人,因為他們絲毫不講德行,只求自己享樂,一旦掌權,對國家和百姓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 【原文】? ? 丹漆不文,白玉不雕。? ? 【注釋】? ? 選自《孔子家語·卷二·好生第十》。
第8章 孔子集語
>> 要做好一個合格的老師,必須做到“好學不厭,好教不倦”。
第9章 孫子兵法
>> 【原文】? ?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注釋】? ? 選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 孫子認為在異國作戰,當以有備攻無備為要旨,速戰速決。必須“攻其君主,搗其巢穴,截其歸路,斷其糧草”。
>> 【原文】? ?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 【注釋】? ? 選自《孫子兵法·虛實篇》。致人:使人前來。? ? 【譯文】? ? 所以,善于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 【賞析】? ? 孫子強調,作為一個軍事家應該善于在整個戰局中掌握主動權,這對之后的作戰將十分有利。并且這一戰略戰術也適用于做其他事情,它能指導人們在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做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對方情況,明白對方虛實,掌握主動權,才不致于被對方所擺布。
>> 【原文】? ?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 【注釋】? ? 選自《孫子兵法·用間篇》。? ? 【譯文】? ? 使用間諜有五種: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 【賞析】? ? 一場戰爭的對決雖然主要是雙方將帥智力的決賽,但還存在著很多相關的因素。將帥要制定合適的、正確的戰略戰術,就必須要有可靠的情報作為依據,所以在戰爭中,間諜這個人物是非常重要的。間諜分為五種: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因間就是利用同鄉關系去從事間諜活動。內間是收買敵國的官吏作間諜。反間是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使其為我所用。死間是指故意散布虛假情況,讓我方逃跑到敵方的人員知道而傳給敵方,敵方上當,從而將叛逃者處死。生間是指派往敵方偵察后親自返回報告情報的人。
第10章 墨子
>> “篷生麻中,不扶則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原文】? ? 君子自難而易彼,眾人自易而難彼。? ? 【注釋】? ? 選自《墨子·親士》。
>> 【原文】? ? 志不強者,智不達。? ? 【注釋】? ? 選自《墨子·修身》。? ? 【譯文】? ? 志向不堅定的人,其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 【賞析】? ? 遠大的志向和積極的行動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的精神。如果沒有切實的行動,再好的志向也是空談。許多的大成就,都是志向與勤奮相結合的結果。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
>> 合符節:古代符節,以竹制成,長六寸,詔令兵符,皆以此為信。用的時候,剖之為二,每方各持一半,合在一起的為信。
看到這里,想起網傳的某名企面試題,如何向盲人描述顏色。
>【原文】
? ? 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 ? 【注釋】
? ? 選自《墨子·貴義》。
>> 嬖(bL):同“愛”,賤而得寵的叫做嬖。
>> 【原文】? ? 取高下以善不善為度。? ? 【注釋】? ? 選自《墨子·經說下》。
第11章 吳子兵法
>> 【原文】? ? 用兵之害,猶豫為大;三軍之災,生于狐疑。? ? 【注釋】? ? 選自《吳子兵法·治兵第三》。
第13章 商君書
>> 【原文】? ? 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 ? 【注釋】? ? 選自《商君書·君臣》。
第14章 莊子
>> 【原文】? ?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 【注釋】? ? 選自《莊子·齊物論》。
>> 【原文】? ?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注釋】? ? 選自《莊子·齊物論》。
>> 【原文】? ?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士尚志,圣人貴精。? ? 【注釋】? ? 選自《莊子·刻意》。廉:正直、方正。精:純粹之極,此指精神。? ? 【譯文】? ? 眾人看重利益,廉潔正直的人看重名聲,賢達的人崇尚志向,圣人推崇精神。
>> 【原文】? ? 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 【注釋】? ? 選自《莊子·繕性》。
>> 【原文】? ?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 【注釋】? ? 選自《莊子·秋水》。
>> 【原文】? ?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 【注釋】? ? 選自《莊子·秋水》。? ? 【譯文】? ? 從道的觀點來看,事物本無貴賤;從事物自身的觀點來看,總是自己看重自己而相互鄙視;從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的標準不存在于自身。? ? 【賞析】? ? 世界上之所以存在等級貴賤,是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判的角度不同。所謂貴賤,其實只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中,是淺薄的世俗看法,所以說貴賤是相對的,不確定的,它隨著人們的觀察立場的不同而不同,隨著觀察角度的改變而改變。若用靜止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貴與賤,不但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而且作法非常愚蠢。
>> “吞舟之魚,陸處則不勝螻蟻”
>> 莊子用得魚就要忘記捕魚的網,得兔就要忘記捕兔的獵具來寓意語言,思想可以用語言表達,但用語言不能充分表達時就應當把語言忘掉,在力求使言語準確表達思想的同時,還須在言所不及處適可而止,使聽者根據語言所講的范圍去了解其思想,慢慢地去體會。這就是用語言而要忘卻語言。后來這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的話就變成了諷刺那些達到目的就忘記了曾給予幫助的人,這時的含意與“過河拆橋”相同。
>> 【原文】? ? 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 ? 【注釋】? ? 選自《莊子·盜跖》。
>> 【原文】? ?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注釋】? ? 選自《莊子·漁父》。
第15章 鬼谷子
>> 【原文】? ? 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 ? 【注釋】? ? 選自《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 【譯文】? ? 高山仰望可以看到頂點,深淵計量可以測到底部。? ? 【賞析】? ? 信任是與人交往的前提,相信他的一言一行,這樣就能以心交心,擁有很多知心朋友。如果缺乏信任感,拒絕別人,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但是在信任他人的時候,要多一點心智,要善于觀察、揣度他的內心世界,判斷他所作所為是否可信,因為一般人的心智靠判斷摸索是可以了解的,就像鬼谷子說的“高山仰之可極”一樣。把握好“防”與“信”的關系,大大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 【原文】? ?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 ? 【注釋】? ? 選自《鬼谷子·轉丸第十三》。
>> 【原文】? ? 故智貴不妄。? ? 【注釋】? ? 選自《鬼谷子·轉丸第十三》。
>> 【原文】? ? 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也。? ? 【注釋】? ? 選自《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
第16章 荀子
>> 【原文】? ?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 【注釋】? ? 選自《荀子·修身》。
>> 【原文】? ?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 ? 【注釋】? ? 選自《荀子·儒效》。
>> 風從草偃
>> 【原文】? ? 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 【注釋】? ? 選自《荀子·樂論》。
>> 【原文】? ? 且夫芷蘭生于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 【注釋】? ? 選自《荀子·宥坐》。
第17章 呂氏春秋
>> 【原文】? ? 當理不避其難,視死如歸。? ? 【注釋】? ? 選自《呂氏春秋·士節》。歸:返回,道教認為死就是回歸到生的起點上了。所以說“視死如歸”。? ? 【譯文】? ? 站在真理一邊,不回避任何災難。
>> 只要是能斬斷東西的利劍就是良劍;只要是能日行千里的馬就是寶馬。呂氏用判定良劍,良馬的標準來說明,對待任何事物,都應注重它的實際效益,而不在乎它的名稱。
第18章 韓非子
>> 【原文】? ? 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 【注釋】? ? 選自《韓非子·說難》。
>> 【原文】? ? 明主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 ? 【注釋】? ? 選自《韓非子·六反》。責:責成。? ? 【譯文】? ? 聰明的君主聽他的言論后,一定要責成他付諸于行動,觀察他的行為后,一定要求得他的功績。? ? 【賞析】? ? 韓非強調明君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只有持慎重的態度,才可明辨人才。因為有些人如韓非不善言辭,往往大智若愚;有些人如趙括,夸夸其談騙取了趙王的信任,結果致使趙國在與秦軍的“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從此趙國一蹶不振,被秦所滅。孔子曾經也有以言論和容貌取人而失敗的例子,他曾被宰予的言辭高雅而華麗所蒙騙,取用后發現言行不一致,于是孔子深切地勸誡人們,不可以言取人,不可以貌取人。要聽其言,觀其行。
>> 垤
第20章 淮南子
>> 【原文】? ? 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 【注釋】? ? 選自《淮南子·主術訓》。
>> 【原文】? ? 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員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注釋】? ? 選自《淮南子·主術訓》。
>> 【原文】? ? 日滔滔以自新,忘老之及己也。? ? 【注釋】? ? 選自《淮南子·繆稱訓》。
>> “世易則時移,時移則備變。”
>> 【原文】? ?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 ? 【注釋】? ? 選自《淮南子·說山訓》。
>> 【原文】? ? 逐鹿者,不顧兔;決千金之貨者,不爭銖兩之價。? ? 【注釋】? ? 選自《淮南子·說林訓》。
>> 【原文】? ? 事難成而易敗,名難立而易廢。? ? 【注釋】? ? 選自《淮南子·人間訓》。
第22章 論衡
>> 【原文】? ? 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 ? 【注釋】? ? 選自《論衡·佚文》。
點評
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