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讀《論語》隨筆系列,走心奉獻。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交 友 之 道 》
文/黎峰
? ? ? 一個交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要了解一個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夠了,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交到好朋友,不交壞朋友,似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論語》對交友之道,慎而有慎,但也總算給出了標準答案,我們不妨來綜合之。
? ? ? 交友,最大的原則是:“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擇道而交,實為交友的第一要義。沒有共同的理想,怎么能走到一起?勉強走到一起,也只能是好聚好散。一般人往往以“緣來緣去”來解釋交朋結友,若其緣不“志于道”,恐怕很難長久。
? ? ? 交友,要趨利避害,方法為:辯三損三益。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
? ? ? 交益友,就應該多交“正直、信實、多聞”的朋友,方能找到人生最大的公約數。引申而言,“直”是指朋友對我的直言不諱。像鏡子一般,使我經常得警惕,不敢胡作非為。直友的真誠坦蕩能讓人既敬且畏,努力改過遷善,不驕矜自滿,固步自封,從而達到“以友輔仁”的至高境界。“諒”是體諒誠懇,信任不誤。在我身處逆境,給我體貼安穩,精神撫慰,行動支持。即使我不慎犯錯,他也以寬容待我,不離不棄,抱以期許,鼓勵我走出低谷。“多聞”是指見聞廣博,不僅知識面寬,而且見解獨特,談起話來互相啟發,這種朋友總能讓我事業開闊,心境提升,常以新奇眼光看待一切,平添人生許多樂趣。在人生正途上,直友、諒友、聞友得之不易,兼得、多得就更難,有其相伴,實乃幸事。
? ? ? 辯損友,是為了力避“便辟、善柔、便佞”之害,卻也未必貶而又貶,一棍子打死。孔子仁善,給出的答案是柔和的,因為他也有損友,更何況世上本就有臭味相投的人。如果自己不高潔,又何談損友?然而明辨有益,我們還得具體而言。“便辟”是指剛愎自用、心胸狹隘,不分原則是非,不會體諒別人。便辟的人不易做到“諒”,有時只是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或者諂媚逢迎、溜須拍馬。“善柔”是指兩面三刀、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這種人虛假偽善,缺乏正直的精神,表面上看是道貌岸然,其實心理陰暗。交友之中,斯害最大。“便佞”是指言過其實、夸夸其談的人。這種人口才甚佳,說話滔滔不絕,實則腹內空空。表面上看似多聞,其實只是道聽途說,以耳代目,徒有一根巧舌。對于損友,孔子的經驗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顏淵》)。先勸告引導,盡到情分,以觀后效,若無改變,適可而止,不要自取其辱。
? ? ? 以上是觀友,但交朋結友是人我之間的事,所以還得觀己。那么我們秉持“道不同,不相為謀”,又明確了益友損友的底線,自己又應該怎么做呢?
? ? ? 一、 知人善交。要有辨別能力,還要捧出一顆心。“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先“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為政》)練就慧眼,再樂享其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學而》)。而善交則要做到“無友不如已者”(《學而》),真正是志趣相投。
? ? ? 二、言而有信,友情有義。像子路那樣“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并且“無宿諾”。相信“德不弧,必有鄰”,堅持“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互相欣賞期許,以至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大同理想社會。
? ? ? 三責善共進。《論語》強調“朋友切切偲偲”(《子路》),就是要相互責善;而最難把握的就是度:“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對待朋友過于繁瑣,就會反被疏遠;而最好的共進則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即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有種亦師亦友的味道。
? ? ? 四、尊重和感念每一位懂你的人,雖不能像朋友一樣責善共進,但 偶爾的心靈相通也足以撫慰平生。如司門者一語中的“知其不可而為之”,荷蕢者聽孔子擊磐而點透他的心聲,楚狂勸孔子適可而止,儀封人稱孔子為木鐸,老子對孔子的實言忠告等等,還有堯舜、周公、伯夷、叔齊、柳下惠、子產、晏子、管仲等,連生命中的過客也不是,卻留下美好品質,為后人受用。我們應學孔子,以友為鏡,愛人知人,創造一種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
? ? ? 儒家談“交友”,兼顧兩面:一是志同道合,二是互相責善。孔子肯定“益友”的條件是:友直、友諒、友多聞。所謂“直”,表示大家各有所見,否則一呼百應,還需什么“直”呢?所謂“諒”,表示大家相互包容,由此“調和與和諧”。至于“多聞”,更是保持生動活潑的“直”與“諒”所不可或缺的。由此而知,《論語》所表現的交友之道就是:和而不同。做到這一點的,是君子;也只有君子,才可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