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起來的小品演員可以繞地球三圈,相聲為什么獨火了郭德綱?

理性點來說,人的感官是有偏差的,眼睛比耳朵更容易被吸引,而耳朵相對眼睛要更挑剔。這也是為啥廣大男同胞帶著眼睛出門,每天總能愛上幾個好姑娘,卻很難因為聽到街上姑娘說話而春心蕩漾。同樣在刷臉的文藝圈,小品演員通過立體豐富的肢體表演,很容易短期內就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而相聲單靠一張嘴把人逗樂,本身就是天然的劣勢。所以,我始終認為相聲是一種高級的幽默形式,更加需要功夫。

當下相聲圈總體還是十分冷清,真正能靠吃票房就讓自己過得很好的團體,只有德云社。而像小品、情景劇的團隊,我們耳熟能詳的如開心麻花、愛笑會議室、大鵬團隊,遼寧民間藝術團等等,大有一副百花齊放的架勢。那為什么郭德綱的相聲能逆勢而行,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越做越大呢?筆者認為有以下三個理由。

一、扎實的業務能力。

建國前有一段時間京劇特別火爆,唱戲的“角”比現在最知名的超級巨星還要受追捧,不僅收入高,社會的評價和地位也高(情形可參考《霸王別姬》)。由此延伸發展出來的是戲校,在京劇團拉大幕的你也得在戲校學10年,上臺翻個跟頭有兩句臺詞的就更了不得了。而相聲其實也講究童子功,說學逗唱四門功課,背段子練嗓子,繞口令大貫口,件件得靠時間來磨。常人別說天天說相聲了,就是每天不停地大聲說幾小時話嗓子也得爆炸,這里面很需要技巧。可偏偏相聲的門檻又低,好多會幾個小段的人就敢登臺表演,無法保證節目的質量,久而久之人們對相聲就不認可。

郭德綱6歲從藝,大家仔細琢磨下這是個什么概念。正常我們都是七歲上小學一年級,中間要學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分文理后我們要學物理化或史地生,上大學后再學門專業技術。而郭德綱從6歲開始就只做一件事了——說相聲,正是這種扎實的業務能力奠定了他紅起來的基礎,也區別了他與業余說相聲的人。

二、不進體制內說相聲。

相聲從產生的那天起,是作為一門剃頭修腳的手藝。藝人們指望這個養家糊口,老百姓聽相聲是為取樂,所以免不了要有些雅俗共享的東西。而在體制內說相聲,因為你領的是工資,取悅的自然也就是體制了。老百姓愛不愛聽影響不到他的收入,不注重段子質量,給人造成的印象就是相聲不好聽。而對于德云社來說,票房就是他的命根子,說的不好,就沒人愿意買票,賣不出票就吃不了飯,上千人總不能干喝西北風吧。這種模式鞭策郭德綱不敢不考慮觀眾,努力說百姓愛聽的相聲。

三、回歸小劇場。

這是郭德綱最NB的抉擇。我們熟悉相聲的都知道,一段相聲動輒四五十分鐘是很正常的。你要靠自己的嘴先把人物立起來,然后再講故事,起承轉合,鋪墊高潮,根本不是十分八分能左右的事。而電視真的不適合相聲,那臺晚會會允許你拿一個小時來說段相聲?其他節目還演不演了?正是基于對相聲這種藝術形式的深刻理解,郭德綱從一開始就選擇通過賣票房在劇場里說相聲,真正發揮了相聲的優勢,甚至可以說將相聲從接近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