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欲更求子喻
往昔世時,有婦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問余婦女:“誰有能使我重有子?”有一老母語此婦言:“我能使爾求子可得,當須祀天。”問老母言:“祀須何物?”老母語言:“殺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時此婦女,便隨彼語,欲殺其子。旁有智人,嗤笑罵詈(li罵,責備):“愚癡無智,乃至如此!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而殺現(xiàn)子。”
愚人亦爾,為未生樂,自投火坑,種種害身,為得生天。
若需殺子祀天,才可得多子,那無子之人以何祀天方可得子?邪教誘導自己的教徒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以謀求福報,就如同殺子祀天。"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是為人之本。基本的孝都做不到,無從談起修行,更無從得到福報。
入海取沉水喻
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沉香),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jīng)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甚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值。
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勤行精進,仰求佛果。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fā)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這故事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位同事。閑聊時,聊到孩子讀書、看電視的日常。說到許多孩子為了與同齡人有共同的話題,去關(guān)注游戲、流行書等,同事說起自己的觀點,他告訴女兒:要堅持閱讀經(jīng)典,有自己的思想,沒有共同的話題,就享受孤獨。大家都在做的事,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不要盲目跟風,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目標,才不會迷失。
賊偷錦繡用裹銭褐喻
昔有賊人,入富家舍,偷得錦繡,即持用裹故弊 (Ⅰu毛布)褐種種財物,為智人所笑。
世間愚人,亦復如是。既有信心入佛法中,修行善法及諸功德,以貪利故,破于清凈戒及諸功德,為世所笑,亦復如是。
愚人偷了錦繡用來包裹粗布衣,因其不識錦繡的價值,才會用它來保護粗布衣。比喻那些入佛法修行的人,不識佛法的尊貴,只貪戀錢財。這比喻真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