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書#第二十五周
人造書、書造人
導讀:不論是現在的事,過去的事還是將來的事,誰知道呢?哲學是人生的慰藉,而讀書是生活的慰藉,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所處環境,為了更好地生活而讀書。
想要從哲學中找到解決人生艱苦問題的答案是徒勞的,但是哲學拋出的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思考方式卻能帶給我們某些慰藉。
當我們局限于個人生活的問題,哲學能夠讓我們抽身而出,提出問題反觀自己,哲學的慰藉或許在于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幫助我們追問人生的意義,從而坦然面對這些疑惑。直面人生的征程和冒險,享受獨一無二的人生體驗。
關于本次閱讀體驗,第二次閱讀了,舉重若輕,基調是輕松、自然、朋友般的對話,借助六位著名哲學家的人生體驗和思想,慰藉不同的問題。這些困惑,不細想、不反思的生活好像也能照樣的過,但突然感覺人生無意義怎么過?忙忙碌碌又不知忙啥?哲學的藝術就是讓我們以提問的方式思考人生。
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這些問題始終在,而且不會有標準答案,我們在思考這些問題嘗試回答時,即便是來自個人生活最普通最淺顯的回應,都是寶貴的。慰藉從何而來?自圓其說罷了。然后用行動踐行自己的思想,這樣的生活方式又何嘗不是一種哲學呢。
本書目錄
對與世不合的慰藉——蘇格拉底
對缺少錢財的慰藉——伊壁鳩魯
對受挫折的慰藉——塞內加
對缺陷的慰藉——蒙田
對傷心的慰藉——叔本華
困難中的慰藉——尼采
這本《哲學的慰藉》是在多抓魚上買的二手書,197頁上關于“全部道德哲學都能附屬于一個平凡的私生活,并不亞于其他更豐富的生活。”原書主人做了很多筆記,在這里提到了一部電影—《將來的事》。考完后看了兩遍(第二遍在梳理),從一個細膩女人的視角和感受,品味哲學對生活的慰藉,沒有戲劇化的起伏只有一個個緩坡。
其實每一個人都比自以為的更富有,不論我們的生活多么微不足道,但是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獲得的洞見勝過一切。
由伊莎貝爾·于佩爾(Isabelle Huppert)主演一位中年哲學教授娜塔莎,電影平淡、劇情薄弱,一句話概況:中年哲學教授如何面對生活的變化(丈夫出軌、母親離世、愛徒革命、孩子成家)。看完后也是一種舉重若輕的感覺,故事在圣誕節團聚的氛圍中戛然而止。
哲學式的對話討論、時長伴隨娜塔莎的書籍、轉折點的背景音樂,這些都是導演與觀眾的紐帶與暗號,期待從中一瞥他人的生活。
電影開頭陰郁的天氣、海岸邊的墓碑、濕潤的海風,定下了沉靜deep peace的基調。娜塔莎批改著學生的作業——“我們能否置身他處?”,從這個問題開始,哲學在這里的效用曖昧,即是娜塔莎謀生的工作,又是她面對生活的支柱,然而真正的生活比哲學來到突然、強烈和切身,我們能否置身他處?
從平凡的生活中過濾出復雜的哲學,表面的波瀾不驚,實則是哲學的慰藉。
坦白生活的變化,“我的生活還沒那么糟糕,實際上,我已經準備好了。而且我也沒什么好抱怨的,我的精神世界很充實,這樣就足夠讓我幸福了。只是不舍得那些傾注了愛的過去,我親自打理花園的一花一草,放棄我所有的回憶,還有那個我看著孩子長大的小沙灘。”
我也沒什么好抱怨的,我精神世界還在擴展,這樣就足夠讓我幸福了,想象力豐富的人能夠自給自足,即便是虛幻的滿足感,也能成為一種真實的慰藉補償缺失的東西,比如愛。更何況可能連愛都是虛幻的。
此處,收拾完曾經海邊的小家,乘車探望母親,一路上看著波光粼粼的海面,似乎也在與曾經充滿愛的時光告別,生命何嘗不是這樣飄忽不定,不過在一葉扁舟上漂流。以為確切無疑“我以為你會一直愛我,簡直是愚蠢至極“。任憑天邊的晚霞染紅了海面如細碎流光,波光粼粼...想起《Those were the days》“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we thought they would never end”
娜塔莎的母親是個神經質的老太太,常常凌晨打電話尋找安慰、放煤氣讓消防員搶救自己、不愿去養老院“那些老人讓我作嘔”、三段婚姻始終活在被拋棄的陰影里,最后意外摔倒去世。我們每個人難免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母親的痕跡,如果沒有哲學或許娜塔莎會和母親一樣中年崩潰。
恰是哲學成了她理性的骨,感性的淚,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失去后得到自由,而不是痛苦和哀傷。
58分,全片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生活由瞬間閃現片段構成。前面是娜塔莎在母親的葬禮上禱讀帕斯卡爾的《沉思錄》,畫面切換到生活中做公交車的場景,車上她的情緒不穩,在車窗外瞥到丈夫和情人走在街上卻破涕為笑。生活抽了你一巴掌,你卻輕松的笑了。片中還有兩處無可名狀的情緒變化,對著花發呆皺眉、抱著貓貓哭泣。
在生活的猝不及防中不免情緒波動,但依然穩步如常。
“這就是我所看到的并且使我困惑的,
我瞻望四方,目光所及之處幽晦不明,
大自然所給予我的只有懷疑和惶恐不安,
如果我無法看到任何神跡,我便會變得消極悲觀。
如果造物主的標志隨處可見,我便能于信仰中尋得平靜。
然而我目之所及,可否定的太多,可肯定的又太少,于是我便身陷于怨懟的狀態。
我無數次祈禱,神如要加持,那就得明確地指示。
祂所留的印記若是模棱兩可,那祂一定會抹去。
祂或明示,或無語。
我才能找到我該跟隨的地方。但我現在的處境是,不知我是誰,也不知道該怎么做。
我既不知道我的情況,也不知我的責任
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隨它。
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
換個環境,帶上母親留下的貓,那只跟隨了母親十年的貓,未曾捉過老鼠以為沒有多少貓的本性了,回到自然恢復了貓的天性,大晚上給娜塔莎帶回來一只老鼠。娜塔莎擔心著呼喚貓貓的名字,其實也在呼喚著自己,自己的天性。想起《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第二季中麥瑟爾夫人的母親只身前往法國租了一間房間,在想念原來的自己。
“當我們有欲望我們可以是不快樂的
我們等待它未來成真
如果幸福難以降臨希望就會延展開來
激情維持多久,幻想的魔力就多久
這樣的狀態是自己自足的
它帶來的焦慮其實是某種程度上的滿足
這種滿足可以填補現實,也可以更美好
不幸的是那些無欲無求的人
他因此失去了他所擁有的一切
我們無法滿足于已擁有的
希望著的總會帶來更多快樂
我們只有在幸福之前才感覺幸福
這種自給自足的狀態
就是想象的力量
它可以補償缺失的東西 比如愛
想象力給她一種純粹的精神上的享受
同時也是虛幻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有效的
對于想象力豐富的人 比如朱莉
這種虛幻的滿足可以變成一種真正的安慰支持
它能彌補甚至替代肉體上的快樂”
電影的最后是充滿溫情的,新生命的誕生,生命的延續讓愛的世界在緩緩地時光中蘊意豐富。娜塔莎做了外祖母,沉靜于圣誕節團聚的氛圍中,至此娜塔莎生活的變化告一段落。世上的故事比人少,同樣的情節不斷地重復,只有人名和背景有所變化。
我們通過電影瞥一眼他人的人生,借此反思自己究竟要選擇怎樣的生活。
在他的生活和不幸的過程中,嘗試著眼于人類整體的命運多于自己的命運,讓行動更像智者,而不是受難者。
片中也出現了多次花,丈夫換的,嫌棄的丟掉;探望母親,自己摘的花;學生走后,對著花發呆。法國人果然愛花,或者更愛生活吧。清晨,陽光從窗戶灑落,桌上如果有一束鮮花,在花的映照下一切都會明朗起來的,每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充滿鮮花!
默劇”王梓“名副其實,全程就一個道具——一把椅子,都說默劇一半靠自己的想象,四個片段仍清晰記得,泡泡糖、開車、葬禮、棄嬰,捧腹之間充滿隱喻。HAHAHA哈哈哈總讓我想起一個冷笑話。哈哈和嘻嘻是一對好朋友,有一天哈哈死了,嘻嘻在哈哈墓前說,哈哈哈哈哈哈你死了~是不是很冷哈哈哈~生活嘛,HAHAHA以對。
今日獨白:
『我全心期待至善,并且追隨它。為了永恒,我愿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