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攜程虐童案”,聲勢浩大,牽動國人。
無論是不是家長,看到那些視頻暴行,都會不忍與憤怒。
它已經不是社會事件,而是案件:警方介入,司法程序迅速開啟。
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
優雅的環境里,發生的虐待卻觸目驚心。
老師對站都站不穩的孩子,踹、推、喂芥末、噴消毒水......
發現真相的家長們,癱軟著、語無倫次地失聲控訴。
事兒鬧大了,終于逼得對方回應:
攜程CEO書面道歉,其他相關部門紛紛“強烈譴責”。然后,又祭出了我們常見的危機公關法寶——
嗯,其實不是咱老師干的,是臨時工/保潔阿姨/學校清潔工干的。
隨你怎么解釋吧。
這種“回應”之無用,彌補不了傷害,改進不了問題,然后,只能訴諸法律。
憤怒之后,很多人開始分析。
有人說,是教育制度漏洞,導致了幼兒園成為可以鉆空子的一盤大生意;
有人譴責幼教門檻低,拿證太容易;
有人說師資力量薄弱……
要Sir說,這都是現狀,遠水救不了近火。
對親歷的父母來說,孩子無法等待,他們一天天長大,虐童的心理陰影,可能已經形成。
事情發生后,父母心急如焚;而在發生前,說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吧:
幾乎每個幼兒園孩子,在虐待面前,都是啞巴。
發現么?沒有一個家長通過孩子的口,得知虐待行為。
直到他們注意到傷口,發現孩子的不尋常腹瀉(一個小時拉6次)……就連最終還原事件的完整視頻,還是家長通過同事關系取得。
當事家長在知乎上的自述
那孩子為什么不說?
因為在0-6歲階段(攜程親子園接收的都是1-3歲的兒童),孩子還沒形成自我意識,他們還無法分清對錯、是非、好壞……
遇到虐待,更傾向于沉默、忍受。
孩子啞,家長……盲。
別看這一代父母教育水平不低,但關于孩子教育,他們普遍存在盲區。
很多年輕父母,其實不知道“選什么學校才安全”。
到底貴的好?還是便宜的好?
到底公立的好?還是私立的好?
或者,蒙臺梭利的好?還是所謂什么“自由體系”的好?
我們總是道聽途說,把孩子送去了貌似安心的地方。
碰運氣吧,也許是天堂,也許是地獄……地獄,就是攜程這種。
還有緊接著昨天爆出來的,這種:
在大家都在控訴地獄的時候。
我們有必要看看,幼教的天堂,長什么樣——
《可愛的你》
這是一位老師和五個孩子的故事。
楊千嬅扮演的呂校長,曾是香港某知名小校的校長,因為理念沖突而辭職。
本想放個長假跟老公環游世界,但一則新聞,改變了她:
一所地處郊外的幼兒園,資源匱乏、無法招生,瀕臨關閉。
有條件的孩子相繼轉校,校長、老師也紛紛離開,幼兒園只剩孤零零的……
5個女孩。
村里決定,如果學期結束仍然招不到新生,將關閉幼兒園。
呂校長無法無動于衷。
于是,她應聘去了,拿著4500的極低月薪,被媒體戲稱為……
“四千五百塊校長”。
這是一所全部人都不看好的幼兒園。
只有一位老師自不用說,地處偏僻,硬件也爛,環境還臟,設備不全……
村里小賣部的幾個閑人,甚至私下開盤,賭它多少個月會關門。
媒體、村民、家長,全都不抱一絲希望,唯獨呂校長堅持。
因為在她眼中,孩子是一樣的,都需要教育。無論五百個,還是五個。
往常該怎么做,還怎么做——
首先,放下成人姿態,接近。
第一次接觸五個孩子,呂校長注意到他們一個奇怪的行為……戴口罩。
因為媒體報道讓家長擔心,于是讓孩子一見陌生人就戴口罩:
“不能被認出我們是窮人!”
呂校長怎么辦呢?
上任第一天,她讓孩子們排排坐好,她也戴上口罩,問 :
“老師戴口罩比較漂亮,還是不戴比較漂亮?”
看似幼稚的一句話,卻聽得出細膩的教育方法。
“哦,不戴更漂亮,那我就不戴!”
于是,孩子們學著她,一個個輪流摘下了口罩。
膽怯的她們,第一次模仿到了呂校長自信的樣子。
幼教,就是言傳身教,永遠不應是高高在上的。
接著,設身處地的,理解。
摘掉口罩后,她問了孩子們兩個問題:
最開心的事是什么?最不開心又是什么?
(這個年齡,孩子因何快樂因何悲傷,是理解孩子最好的角度。)
但經驗老道如呂校長,也有沒聽懂的。
一位孩子最怕的,居然是個怪物……行雷怪獸。
放學后呂校長向家長詢問,原來,她的親生父母就是在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被車撞死的。
這時有一個細節,在詢問前,呂校長溫柔地彎下身,讓孩子到別處去玩。
嗯,是隨時隨地的,細心保護。
呂校長心里總是吊著一根弦,害怕孩子受傷。
還有,這五個小孩都家境貧寒,父母忙于生計,疏忽了對孩子的照顧。
想解決這種孩子的心理問題,呂老師的工作,甚至要從家庭做起。
有一天,一個女生沒來上學。
呂校長親自去做家訪,看到女孩躲在角落,低著頭。
問及逃學原因,家長只是惱怒地扔一句,“她自己不想去,別冤我!”
再問孩子,孩子哇地一聲哭了:
“如果我不在,爸爸媽媽會吵架、打架,要是打死人,就只剩我一個人了。”
這,可是成人的煩惱哦……呂老師有招嗎?
第二天,呂校長為孩子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
回家問問爸媽,ta的夢想是什么?
別小看這個俗氣的問題。它恰恰是一次親子溝通的機會,一個喚醒愛的開始。
最后,還有親切、熱誠的引導。
還記得前面的行雷怪獸嗎?
有一次大雨,呂校長帶著孩子們避雨,這時,行雷怪獸出來了!
雷聲轟鳴,小女孩緊捂耳朵大喊:“行雷怪獸吃了爸爸媽媽!”
呂校長呢,她脫下雨衣,坦然地走到了暴雨下:
“看,校長沒有被怪獸吃掉,是不是?”
接著,她從雨中走回,再次蹲下對女孩說:
“打雷和下雨,其實是爸爸媽媽在告訴你,他們有多想念你。”
這才是最好的幼教。
身為老師,說穿了就一件事:
把“未知的世界”,正確地介紹給孩子。
孩子怕黑,你就指給她光;
她怕雷,你就指給她彩虹。
而什么才是好的幼兒園?
好的老師,就是好的幼兒園。
這是個老道理,人人都知道。
但現實里,很多父母就是忘記了它,反而成了一個教育的盲人。
看看他們有多盲吧——
一來,小孩送去幼兒園,你就看不見他的生活細節。
這一天怎么過的?小解了幾次?午覺睡得好不好?跟幾個小朋友玩?
又或者……被喂了幾管芥末?
二來,就算給你看,你也不知道看啥。
看背景?
說起來,攜程親子園不算最好,但也是員工內部福利。但,這福利并不可靠。
看設備?
木地板、糖果色的配套桌椅、童趣滿滿的窗貼……親子園的硬件不錯啊。
對了,人家還有監控呢,這已經領先全國大小城市多少托兒所。但,會輕易給你看么。
就算給你看監控,你能看出來冷暴力嗎?
不打不罵了,不理呢?讓其他小朋友也不理你家孩子呢?
看老師的業務能力?
就像鄭老師自己講的,她從事幼教37年,有“專業證書和職業道德”,還有急救證書哦。
當背景、硬件、師資……都無法依賴。
身為父母,你怎能不瞎?
拿消毒水噴在孩子的眼睛上、嘴上,一個小時拉六次啊,誰受得了
我多后悔,我多后悔啊,把孩子送到這來
不知有多少父母和動圖里那位一樣,后悔把孩子送到這里。
誰又能想到,2850元學費、設施一流的內部親子園,居然比不上《可愛的你》里面,那間破舊的倉庫幼兒園?
家長該睜大眼睛發現的,是一個好老師的心。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
而這種熱愛并不是隱形的,是有跡可循的。
譬如《可愛的你》。
呂校長每一次跟孩子們說話,都會彎腰或蹲下。她的視角,永遠與孩子平行,甚至更低。
電影并未交代呂老師有沒有受過專門訓練,但她的一舉一動,與歐美奉行的蒙臺梭利教學法很相似。
瑪利亞·蒙臺梭利,是19世紀的意大利醫生、教育家。
她不相信兒童是比成人低一等的存在。
在蒙氏教育中,兒童是主體,教師的角色可以概括為“對生命的協助”(Aid to Life)@知乎 KateZeng(兒童教育話題優秀回答者)。
Sir曾有機會拜訪美國某中部州一所蒙氏學校,畫風現在還沒忘——
家庭式布置,師生們都穿著室內靴、拖鞋。教室很靜,授課是耳語般的音量。孩子們在做各自手頭的事,三兩個老師稍稍走動,生怕動靜大了。
老師和孩子們說話,第一個動作往往是下蹲,平視。有孩子鬧別扭,便安排他們面對面坐下,你一言我一語解開心結,老師在旁邊小聲引導、調解……他們掛在嘴邊的“Respect”(尊重)真不是說著玩的。
Sir不是說我們要照搬,因為環境有別方法有差,但這種“對生命的協助”,古今中西其實很像。
電影《可愛的你》那位呂老師,也不是編出來的,有真實人物原型——
呂麗紅,至今仍在元田幼兒園,擔任那個“四千五百元校長”。
而像這種:
這種:
何談生命的協助?
都是比反革命更可怕的,反生命。
Sir說到這里,很多家長會覺得更瞎了——
幼師這個行業魚龍混雜,怎么看?
沒錯。招聘門檻確實低。
事發親子園的招聘信息,托班帶班老師的門檻是……沒有門檻。
且不說教師資格證了,連保育證也不需要。
沒門檻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找不到工作的社會游民,不論文化水平、素質高低,都可能是每天早上迎接你孩子的懷抱。
而在魚龍混雜的幼教圈子里,虐童事件層出不窮,這已經說明:
這不是攜程親子園一家的問題,可能整個行業都出了問題。
再引申遠一點,我們對學前教育的認識,出了大問題。
今天,我們都知道一個好老師的重要,但好老師從哪里來?
一則真實的故事:
211大學畢業的女生,大三就順利考取幼師資格證……但家人一直說屈才,后來不得不去小學/初中當老師。
但她真心想做的是什么呢——
我只是純粹喜歡小孩子才想做幼兒園老師……我也想堅持自己的原則,但身邊的人一直這樣告訴你的時候,內心還是會動搖。
這個女孩在發帖求助時,把帖名取作:
非師范類本科畢業想做幼兒園老師,可惜嗎?
可惜 = 是不是屈才了?
這個問題擺出來,有多少人會和女孩父母想的一樣:211大學畢業,去幼兒園帶小孩子,“大學白讀了”。
終于,我們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真正認識到,幼師有多重要。
我國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曾這么嘆氣:
中國人認為有一樣東西是不用學的,那就是如何養小孩。
而對于老師,大家也都片面理解了“師者傳道受業解惑”這句古話。
都以為它只是在強調老師的工具性,像一部活字典、一本會說話的參考書。
我們理所當然覺得,負責中考、高考的老師更重要,幼兒園老師嘛……帶好孩子就行了。
以知識水平作為評價老師的唯一標準,這才是真正瞎的地方。
老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
幼兒園老師尤其是——
孩子越小,老師教的書越少,育人的責任卻越重。
0~6歲的孩子正是一張白紙,是非觀沒確立,人格正在形成,你涂什么顏色,孩子便有什么底色。
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幼師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系列里,反而應該排第一位。
如果我們還認為,大學生做幼師是屈才、哄孩子誰都能做。
如果社會考核幼師,僅限于知識面、才藝展示、“很容易”就考取的教師資格證……卻對人品德行不作要求。
Sir一個朋友的考證經歷
我們孩子的幼兒園,就會繼續魚龍混雜下去——
“一個門檻和上限都非常之低的行業,只能接受有資格選座位的人群中……
最糟糕的那一部分。”
最后,Sir分享知乎一帖。
問:成為幼兒園教師要具備哪些條件?
下面有說要苦練才藝鋼琴舞蹈簡筆畫,有說要好好背理論……
只有一個人“跑題”了。
他@朗讀者 講:
其實要做一個好的幼師對人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常常惶恐自己做不好,因為成人對幼兒的影響主要來自于言傳身教,而童年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又是如此之大。
這種責任心要求你本來就是一個足夠好的人。
完整的回答如下,建議所有父母、準父母有空都瞅一眼。
我們應該感謝,所有用心做幼教的幼師。
可惜你們太少。
也應該重新認識學前教育的價值:
言傳身教。
用生命影響生命。
只有我們都重視這個行業,那些真正愛孩子的老師,才愿意進來,有機會進來。
只有人人都睜大眼睛辨別,保證不瞎,才能把混進來的垃圾老師請走。
憤怒的控訴虐童已經三天。
而在冷靜之后,這些可能才是我們下決心要做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