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信仰,任何崇拜,不過如古人塑泥像以祈禱上蒼垂憐一般,可憐和空虛。當一個人足夠強大,他是不需要偶像和信仰的。他只需尊從自己的內心。一切偶像崇拜只能說明內心的空乏和精神的匱乏。一切偶像崇拜都將在歲月的風化中隨偶像一起崩塌。”
看到了這么一段話。
真的如此嗎?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或許是真的。
但世俗中,又有幾個人能有足夠強大的內心,能應付生活中的各種波折?
無論承認與否,一個正常人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會產生偶像意識。
除非不去思考,過最低級的動物生活,餓了吃,困了睡。這樣連心都可以不要的,也就省了心。
但人終歸不是低級動物,沒幾個能完全滿足于動物性需要。
比低等動物再高級一點,感官欲望得到滿足后,又開始了文化層次,讀書,旅游,琴棋書畫……
慢慢地,一個人的追求越來越高,并且因人而異,千差萬別,最初可能就是希望達到的層次和目標,慢慢地,層次越來越高,不自覺地就有了冥冥之中的偶像,信仰。
不喜歡庸庸碌碌,隨波逐流。
從活著的意義上來講(且從積極的人生態度出發,暫排除人生虛無和無意義的觀點),人也是需要有所寄托和有所尊重的,甚至是崇拜的偶像。
這偶像可以有很多種,有形或無形,物質或精神,人或神,存在或虛無……
這偶像可以不是神,不是人,但必須是一種寄托,一種希望。
一個人總得有所念想,哪怕是幻像,是虛無。
這念想和虛無,有時又何嘗不是一種偶像。
沒有念想,沒有希望,沒有尊重和崇拜,人就是無根的,隨時都會漂浮起來,空虛無聊感會更甚,活著的內容也就更匱乏。
人就是行進在尋覓過程中,不斷為心中的信念尋覓著堅實的土壤,找到了,就用心去經營。
一個人有所信仰,即便演化成了對偶像的頂禮膜拜,也比內心苦苦掙扎卻始終找不到方向更令人感到安慰。
當然,人的內心還是第一位的,不能懈怠到過于迷信,那會徹底失去自我。
因為如果把偶像當做生命支點,孤注一擲地傾進所有的熱情和希望,一旦偶像坍塌,希望破滅,你自己也就會因幻滅而崩潰,再也沒了生命的激情和活力。
那將是更加悲哀。
內心如此強大,還是經歷了這種悲哀。
總以為偶像和信仰還有點根,卻不知這根早已腐朽,只差一點點外力。
就這么輕輕一推,它就轟然倒下了。
是什么,無情地破壞了它,推倒了它?
或許就是自己。
至于為什么,還難以說得清。
但那種念想和希望,還在隱隱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