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注冊法人,執意使用選好的名字,花了大價錢給稅務注冊,自己的咖啡工作室就這樣安安靜靜的開業了。選了最頂尖的咖啡機,但幾乎每周都用不了幾次,進口改裝烘焙機,每天刷刷的炒豆豆,堅持做手沖~
墻上掛著全球產地圖,曾今夢想著要走遍所有的產地,和所以訂過咖啡的農場主見面;吧臺是專門到秦嶺一間老屋收的房梁,簡單一劈兩半,一半做了吧臺面,一半打成了一面墻的書柜,3米的大魚缸上放一塊百年老木板就是吧臺的全部,記得當時工人邊刨木頭邊抱怨,這么一塊老朽木怎么就能讓我費這么大勁尋回來,可能到現在他都不知道,一間老屋的主房梁經歷了幾代人的煙火人間,怎能讓我不喜歡。
半露天的陽臺上是我最常呆的地方,早上進店一邊杯測48小時內烘焙的豆子,記錄養豆期風味,邊給自己細細沖一杯最喜歡的風味,就坐在陽臺一顆一顆的手挑生豆,摸著青灰色的豆子,細細挑出瑕疵豆和雜物石子,想著這些地球另一半漂洋過海的種子,經過了怎樣的陽光雨露和多少人的手,還在呼吸著發酵著。
預熱烘焙機,等待溫度爬升,放豆進倉,溫度迅速下降,記錄回溫點,迅速控溫,讀秒開風門,抽樣看色,安靜等待一爆,出倉迅速冷卻,一顆顆青灰色的種子在短短幾十分鐘內脫水焦化,精準的掌握溫度是烘焙一倉好風味的關鍵,幾秒之差就能毀了所有,很多人都說咖啡烘焙師是火焰的守護者。
新烘焙的豆子需要至少48小時的養豆,在固定的時間點進行杯測,記錄風味的變化,每次杯測都像考試等待成績一樣緊張,細細對照是否符合產地給出的味譜,有時早上開始烘焙會一直持續到中午之后,烘焙機2米內最高溫度可以到60度以上,和烘焙長時間呆在一起,鍛煉的我非常耐熱,午后陸續會有分享課和沙龍,空閑時就一個人看看書,和各個咖啡供貨商聊聊這個季度的拍賣會和期貨價格,偶爾心動買一些不會出售的小批次,只留著自己喝,偶爾遇到喜歡的客人會拿出來一起分享,講各自咖啡的故事。
記得那時每天都過的沒有時間概念,隨心所欲充滿好奇,做的每一場活動都是自己喜歡的,我是荒島圖書館的分館,每個月最開心的就是收到從全國各地寄來的書,公益漂流,清潔整理這些舊書,把他們繼續漂流下去;做明信片換咖啡,一包咖啡豆換一張明信片,收到從各個地方陌生人寄來的明信片,上面寫著各自的愛情;做咖啡換故事,只要你愿意分享你的故事,你的咖啡我請客…….太多的活動和分享,認識了很多有趣的靈魂。
豆子需要養,夢想需要熬。我是那個沒有熬住的人,2016年轉掉了店里的所有,包括自己所有的咖啡認證,放下所有曾今喜歡熱愛的,也許夢想真的不適合用來謀生,很久不愿意想起來,不愿意再碰咖啡。
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光依然美好的不現實,真正以夢為馬的時光,也讓我學會放棄,與自己握手言和,也許以后還會有這樣一間屋子,有咖啡脫水烘焙的氣息,手沖的咖啡獨特的味道,進門就可以看到各個產地不同的咖啡麻袋做成的桌布地墊,咖啡莊園農場主親手簽名的卡片,不會很多的人趴在見證過百年故事的老木頭吧臺上,分享著各自的故事,聽我講講不同產區這個季節收獲的咖啡風味,還有守護火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