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講唐僧,不是講他的精神導師角色,而是講他的管理者角色。作為管理者,唐僧取經的精神可嘉,但管理徒弟的方法卻不可取,放在供應商管理上尤其如此。
▎第一,政策不能代替管理。唐僧管理徒弟有沒有政策?當然有,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做了的話會念緊箍咒,甚至被逐出師門。但唐僧有管理嗎?很少。如果說有也只能說是事后管理,即孫悟空犯了錯誤,唐僧就上綱上線,念緊箍咒,直至開除。作為管理,其核心是圍繞目標制定計劃、圍繞計劃來實施、根據實施來調整計劃和目標。西天取經的路是走到哪算哪,就如有些公司的供應商管理,沒有戰略,沒有計劃,活在當下,每天為訂單層次的事兒忙不完。
▎有政策、沒管理,唐僧就是《道德經》上所說的“不教而誅是為虐”的典型,即沒有教化,就去懲罰,沒有盡到管理的義務,自然也達不到管理的目的。放在供應商管理上,一流的企業有政策、有管理;二流的企業有政策、沒管理。你看很多本土企業,所謂的供應商管理,說白了就是一堆政策,流程、系統不健全,形同虛設,對供應商有選擇,但后續管理就談不上。等供應商出了質量、交期問題,就采取懲罰性措施,讓供應商三天兩頭來檢討。采購質量天天講,質量問題天天有,也印證了政策代替不了管理。
▎第二,淘汰不能代替管理。唐僧動不動就把孫悟空逐出師門,跟我們一些公司管理供應商何其相像:你不好好跟我做生意,我就把你淘汰掉。淘汰不是供應商管理。淘汰是件事倍功半的事兒,花了兩倍的時間(淘汰老供應商、選擇新供應商),達到一樣目標(找個合適的供應商),是個資源黑洞。采購部門的精力如果都花在淘汰供應商上,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為新產品、新項目尋找合適的供應商。結果一邊淘汰劣質供應商,一邊新產品又落到了劣質供應商手中。于是越淘汰越忙,陷入“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惡性循環。
▎再進一步講,孫悟空是個戰略供應商,你淘汰不掉他。所謂的戰略供應商,簡單地講,就是他可以沒有你,但你不能沒有他,即難以替代。想想看,孫悟空被淘汰了,還可以回花果山,雖說是沒了理想,但渾渾噩噩過日子,也沒什么大不了;唐僧沒了孫悟空,則馬上就可能被妖精吃了。孫悟空就是典型的戰略供應商:他可以沒有你,但你不能沒有他,當然雙方合作對兩者都好。作為一個失敗的管理者,唐僧對孫悟空的戰略供應商地位認識不清,也沒有好好履行管理責任,自然就談不上區別對待,這也是很多公司在戰略供應商管理上常犯的錯誤。
▎第三,戰略供應商更需要管理。有人說,戰略供應商難管,不聽話,說了也是白說,管了也是白管,那管他干什么呢?這是誤解,就像我們有青春期孩子的人一樣:孩子處于叛逆期,難管理,你說的他不聽,但越是不聽,你越是得說、得管,否則呢,問題只能更大。有一次在深圳培訓,有個公司的總監說,他們的一些供應商有關鍵技術,能出好產品,但就是不配合,價格高、交期長、靈活度差,但又淘汰不掉,除非公司不做生意。這說的就是戰略供應商。我問道,那你們管沒管啊?回答說管啊,經常打電話催貨、砍價。催貨和砍價不是管理供應商,就如打罵不是管理孩子一樣。
▎在戰略供應商管理上,問題看上去是戰略供應商不服管,其實往往是采購方沒有合適的管理。在上面提到的這個公司,采購部門隸屬生產管理,是典型的“小采購”,追追料、砍砍價,談不上管理。平常與供應商的溝通也非常有限,出了問題才溝通——就如不稱職的父母,平時跟孩子不交流,交流的時候十有八九是孩子闖了禍,人家告上門來,管理也是以責備、懲罰為主,孩子自然管不好。在管理方法上,“小采購”的方法單一、粗暴,對付那些小供應商還能將就,對那些戰略供應商就吃苦頭了——他們沒有供應商戰略,沒法有效地聯合設計、質量來制衡戰略供應商。要不就是老爺作風,拿對付小供應商的辦法來對付戰略供應商,想讓戰略供應商服服帖帖,不見效就動淘汰供應商的念頭,把戰略供應商搞毛了,注定就麻煩不斷了。
▎戰略供應商難管,“小采購”們有各種理由,例如供應商規模太大、由客戶指定等。其實這些都是借口。供應商管理就如國家外交,策略得當,彈丸之地如新加坡、以色列,仍然能夠叱咤國際政治舞臺;相反,有些巨無霸國家,卻從來聽不到他們的聲音,還是跟他們的戰略、管理不當不無關系。只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方法,戰略供應商當然是可以管的,就如再調皮的孩子總能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