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一切生命之根本,也因此水中很容易孽生各種細菌微生物,其中不少是對人體有害的病原體。為了保證儲存水體(包括我們的飲用水和泳池水)的水質安全,早在上世紀初,科學家就發現可以用氯來凈化水質。一百年來的實踐表明,作為一種廣譜驅除病原體的化學制劑,氯確實很好的擔負起消除池源性疾病(pool-borne illnesses)危害的任務,為人類樹立起一道堅固的安全屏障。
那么氯的殺毒能力是如何展現的呢?市場上能買到的氯制劑有粉狀固體、液體和氣體,當把它們稀釋在水里的時候,氯和水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一種叫做次氯酸的弱酸,這種弱酸是電中性的。而許多諸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等病原體細胞壁帶有負電荷,它們會排斥其他帶負電荷的物質,但對電中性的次氯酸就沒有抵御能力,因此可讓次氯酸滲透進病原體的細胞壁。一旦進入細胞內,次氯酸就會和蛋白質發生化學反應,此舉可破壞蛋白質的結構,使其徹底失去相應的功能,細胞膜和蛋白質被破壞就意味著細菌細胞的死亡。研究也表明氯可以殺死流感病毒及其他有害病毒。
所以在水中投放氯制劑是一種有效保護人體健康的方式。不過為了讓水中生成的次氯酸達到有效濃度,需要嚴格控制投放數量,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建議,氯氣濃度應該保持在1-3ppm之間,pH值控制在7.2-7.8之間,如果pH值太高,次氯酸不容易形成。而pH值太高或太低都會刺激皮膚和眼睛。
那么我們要不要擔心飲水或泳池水中的氯呢?畢竟它能殺死同是生物的細菌,而且一戰期間,氯氣還被當做化學武器,導致許多士兵吸入氯氣后因急性肺水腫死亡。答案是無論飲用水還是正規泳池水中使用的氯制劑,其濃度都在安全的范圍內,根本無需擔心有性命之虞。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游泳時候聞到一種刺激氣味、呼吸道不舒服以及眼睛變紅是水中氯氣所知。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用于消毒的氯制劑其濃度做不到這點,能對人體產生刺激的是氯氣和泳池水中人排出的汗液尿液中的氮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氯氨(一氯化氮、二氯化氮、三氯化氮),而氯氨能刺激人體粘膜。不過這個刺激只要脫離環境洗干凈身體,不適感就會減弱消除。
為了減少氯氨的生成,下水前一定要進行沐浴,盡量洗掉身上的汗液(當然了游泳中還是會排泄出大量汗液)。泳前沐浴還有一個重作用,那些可以誘發傳播腹瀉的隱孢子蟲和賈第鞭毛蟲,它們具有能很好抵御氯制劑的保護性外殼,因此不能被氯殺死,如果沐浴時候仔細沖洗排泄口位置,就能沖刷部分病原體,降低污染泳池的可能性。根據CDC在2012年做的調查,美國58%的公共泳池中發現了通常存在于人類腸道和糞便的大腸桿菌。
(以上內容編譯自livescience.com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