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磁器口曾經作為碼頭忙碌繁榮,“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的景象仿佛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重慶城的縮影,今天重建的古鎮極力保留了這種風景,但隨著游客越來越多,卻慢慢開始偏離了重慶人心中原汁原味的重慶風情。
磁器口變了,又沒有變。
它是游客了解重慶的一個入口,一張名片,許多重慶人提及磁器口卻大多會感嘆“人太多了,都變味兒了”,但同時還要加上一句:“要去就要等人少的時候去小街,那才有味道。”
游客聚集的“磁器口”,其實只是一條主街,雖也有重慶的爬坡上坎、美食、風情,但更像是全國連鎖古鎮重慶分店。而重慶人說的小街,是未經開發的,當地人生活的街道。
重慶生活當然少不了火鍋,尤其小街這樣集聚老重慶縮影的老街區,如果離家方圓300米沒有火鍋店,那一定是過了假的重慶生活。
沿著老街的石板路彎彎繞繞,略微昏暗的小巷里有飄在潮濕空氣中的微微辣味和懷舊的民謠,跟著歌聲往前走,石階上是暖黃色的燈光和紅火的霓虹招牌,簡簡單單寫著“37號火鍋館”。
能找到這家在巴渝民居館附近的店真是不容易,老板大概是有著重慶人骨子里的任性與膽識,在號稱“火鍋之城”的重慶,敢把店開在如此深巷,只用一塊不顯眼的招牌做指引;在喧鬧的火鍋店里放民謠,取一個簡單隨性的店名,幾步之外的繁華熱鬧好像跟他們毫無關系。
這里簡直就像是一家街坊鄰里打牙祭、聊天的家庭小作坊,用了相鄰兩間平房,大開著門店,雖然是老房子,但收拾得整潔清爽,坐在靠外的位置,還能看到穿過小巷回家的居民。
生意尚好,食客來來往往,但沒有排隊等號,只是有人想吃火鍋了,順便就來了。
店里大概是老板一家人在忙活,有人來了,熱情麻利地待客,還自帶阿姨全程笑呵呵地講解菜品,“那個菜要多燙一會,肉片燙只半分鐘,煮久了要老”,時不時過來幫忙調火、看看菜有沒有上齊、幫你下下菜……就像是來了老朋友,招待進家里吃一頓好吃的火鍋,暖暖身子再告別。
鍋是黃銅鍋子木頭柄,鍋底顏色鮮亮,沒有很多有名火鍋店那種隔著很遠都能聞到的香味,才端上來時顯得有點平淡無奇,對不少舌頭被辣味寵溺慣了的重慶人來說可能口味偏輕,但吃完之后身上不會有很重的火鍋味,應該是沒有添加其他東西,不算很驚艷,但絕對是地道的重慶火鍋醇厚的味道,辣口不辣胃,吃完暖暖的。
大概是因為開在深巷里,常客都是附近居民,以及口口相傳找來的游人,所以雖然菜品便宜,但分量都較小。
老媽嫩肉品,麻辣牛肉,廣為香腸都是店里的特色;
鮮鴨腸跟毛肚都要燙得剛剛好就下肚,時間短了有腥味,長了又嚼咽不下,如果對自己燙火鍋的技術沒有自信,可以問問店里的人,老板和家人都很好聊天。
爬坡上坎,走街串巷,完全體會了山城的魅力,再坐在巷子里吃老火鍋,四周是街坊鄰里三兩來往,店內是熟悉的亂皮才與家常事,混雜著民謠聲聲,山城的魅力像這鍋火鍋一樣,才剛開始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