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把人類簡史看完了,雖然大部分閱讀的時候都是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但是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絲毫不會被影響。然后在今天晚些再去閱讀其他的書的時候,總是會覺得其他的書缺少一些東西,讓人讀起來十分不痛快。這樣的狀態在看完一部經典電影之后也會發生,這大概就是優秀事物的共性吧,給予人一種全身心的投入,達到深入閱讀的狀態,但愿我能夠經常讀到這樣優秀的作品。
今天的閱讀感悟主要集中在第十九章,對人類發展與其愉悅感的一些論證上。
在過去的500年間,人類社會發生了一連串令人驚嘆的革命,將地球上的生態與歷史整合在一起。經濟呈現指數增長,科學和工業革命也帶給人類超乎想象的力量,以及幾乎可以說無限的能源。不僅社會秩序完全改變,政治、日常生活和人類心理也徹底改觀。但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人類是否變得更加快樂了呢?在我看來,作者對人類的革命發展持有一種悲觀的態度,從對農業革命的談論中就已經說起,后續的工業革命與科學革命使人類獲得了物質上的極大豐盛,但是并沒有使人類變得更開心。但是,這是一個無法比較的問題,我們無法找尋同時經歷兩種社會的人來比較感受,當然找到之后也會有更多的麻煩,畢竟人類的認知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個體差異性客觀存在,很難統一。從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的觀點來說,當前的人類是極為悲哀的。在工業資本主義統治下,人類衡量是否開心的標準都被這個社會的發展所塑造,人類從本性上被改變,自然人不斷被規訓成社會人,人類也逐漸成為沒有溫度的機械,不停的向前發展。
常有人認為,歷史不斷進展,人類的能力也不斷增加。同時,人類也會運用能力來減輕痛苦、滿足愿望,所以人類一定會比中世紀的祖宗們來得快樂,而他們又一定比石器時代的狩獵采集者來得開心。但是,快樂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于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對現代人來說,雖然有各種鎮靜劑和止痛藥任其使用,但是,卻越來越期望能得到舒適和快感,也越來越不能忍受不便和不適。結果就是現代人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可能還高于先人。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進行不斷的革命,為什么要發展農業、城市、文字、錢幣、帝國、科學和工業呢?
一個例證:對長生不死的辯駁(引自書中)
長生不老也可能會導致不滿。假設科學找出了能夠醫治所有疾疾的萬靈丹,加上有效抗老療程和再生治療,能夠讓人永葆青春,那么,最可能發生的事,就是整個世界感到空前的憤怒和焦慮。那些無力負擔這些醫學奇跡的人(也就是絕大多數人),一定會憤怒到無以復加。縱觀歷史,窮人和受壓迫者之所以還能自我安慰,就是因為死亡是唯一完全公平的事。不論再富有、權力再大,人也難逃一死。光是想到自己得死,但有錢人居然能長生不老,就會讓窮人怒火中燒、不可遏抑。而且,就算是那極少數負擔得起的,也不是從此無憂無慮。他們有太多需要擔心的了。雖然新療法可以延長壽命、常葆青春,但一旦真的死亡,仍然是無可救藥。這么一來,原本自己和所愛的人應該能夠永遠在一起的,但就得更需要避免意外,不能被卡車撞到,也不能被恐怖分子炸成碎片!像這些理論上可以達到長生的人,很有可能一丁點兒的風險也不愿意承擔,而且一旦真的失去配偶、子女或密友,他們感受到的痛苦更會高到難以想象。
人類不斷發展的意義在何處?思考這樣的終極問題是極為燒腦的,而且還很有可能陷入死循環。作為普通大眾的一員,我們應該追尋自己的生活中的意義,而非人類發展的意義,前者更能容易使我們獲得滿足,滿足是人類獲得心情愉悅的源泉,知足常樂。
讀完一本好書,需要休息,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消化書中帶來的知識。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不要被書給奴役了,閱讀的意義在于我們明白了一種新的視角,獲得新的知識,并非獲得一種新的價值觀。當然,好的書往往會給人的價值觀帶來影響,作為一名好的讀者,應該擁有控制這種影響的能力,明白自己何時何地何種方面需要塑造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