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今天好累,明天再做吧”,也不是“做到這樣也差不多了吧,我不管了”,而是“這件事情,我還能夠做得更好嗎?為了更好,我應該怎么去做?”。
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是你跟其他人的差距。
安吉拉·李是美國一所公立學校的數學老師,她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智商高的學生成績不一定好,相反,很多智商沒那么高的學生反而取得了好成績。
也就是說,智商并不是決定成功與失敗的唯一標準。
后來安吉拉·李重回大學攻讀心理學碩士,開始系統地研究“是什么最終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成功”。
他們調查了西點軍校的軍官、高級教師、銷售精英……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
這個特征不是漂亮的外表,不是社交能力,不是強健的體魄,也不是高智商。
是毅力。
只要你有毅力,很大程度上預示著你會成功。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培養毅力?
目前最有效的培養毅力的方法是斯坦福大學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核心觀點是:人的學習能力是可以改變的。
與之相反,“固定型思維”則認為人的才能是天生的。
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這兩種思維會直接導致兩種結果——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極限,回天無力,于是選擇放棄;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如果再努力一點,就可以做得更好。
前者把失敗當成世界末日,后者把失敗當成挑戰和學習的機會。
最致命的差距,是思維方式的差距。
成長型思維是不相信宿命論的。
“你這種智商考不上大學的。”
“那我多考幾次。”
“你家里那么窮,怎么創業?”
“錢我可以掙。”
“你追不到那個女生。”
“先追追看。”
與結果比起來,更在意過程;與失敗比起來,更在意積累的經驗。
這就是成長型思維,不相信“人的命,天注定”,而是永遠保持不斷發展,不斷進取的狀態。
舉個例子
一個兒子數學考了59分,他站在爸爸面前,低著頭,緊張地捏著試卷。
爸爸可以說:“你怎么連及格都考不了,這輩子甭想學好數學了!”
爸爸也可以說:“哇,差一分就能及格了,前途無量啊小子!”
第一句話,除了爸爸發泄了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卻沒有一點好處。孩子只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我可能真的不是學數學的料。
第二句話則能讓孩子明白,他離及格已經很近了,下次只要再多努力一點就能變得更好。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極其重要,這能讓他們更加積極地面對失敗,而不是一觸即潰。
改變你說話的方式,就是在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以下八句話是培養成長型思維里最經典的“八個改變”。
“我聽不懂。”變成“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我犯錯了。”變成“這個錯誤讓我學到了一些東西。”
“這太難了。”變成“我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
“已經很好了。”變成“這真的是我最好的成績嗎?”
“我只能做成這樣了。”變成“我可以再試試。”
“我永遠不可能像他一樣聰明。”變成“我應該向他學習。”
“我不是太擅長這個。”變成“我正在提高。”
“我放棄了。”變成“我最好再試試其它的方法。”
只有在絕望的情況下,我們才會選擇放棄。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一旦失敗就更容易產生絕望,所以他們更容易選擇放棄。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把生命看成是一個不斷向上的過程,把每一次失敗都當成一塊墊腳石,不會輕言放棄,所以他們也更可能獲得成功。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很精彩,
問:“如何走出人生的陰霾?”
答:“多走幾步。”
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