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暢銷書叫《異類》,它的核心理論是一萬小時理論。就是說,任何一個人要成為專家都要花一萬小時的時間。比如比爾·蓋茨、喬布斯都是1955年出生的,到了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崛起的時候,他們正好積累了一萬小時的經驗,所以他們是最專業的人,未來就很輝煌、很成功。但是,現在一萬小時理論有點失靈了,因為現在有很多人,我管這些人叫over qualified,就是過于合格了。什么意思呢?比如,我們在海外投項目會請律師,雖然律師都有專攻,有些只做企業的案子,有些只做投資的案子,我們去找懂投資的律師就行了,但是,沒有一個做投資案子的律師是只懂投資的,他一定學過《民法》《刑法》等。
我們畢業后出來工作,往往只能用到我們學習的知識的十分之一,有些人甚至十分之一都用不到,其他東西是不是白學了呢?現在看起來不是,因為其他東西都是積累,相當于你已經積累了9000小時,等到一個新的突破出來,你不是從零開始學,只需要補上最后的1000小時,甚至100小時的功課就行了。
1000小時有多久?一天如果學8小時的話,就是125天,也就是4個月。所以,這種開放式創新,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這些領域,一個企業做出突破來能比別人領先多久?其實也就是4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