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聽書,APP里真好點開的是畢淑敏的《生活要有光和暖》。主持人娓娓念來書中的故事,窗外車馬如龍,兩廂交映倒是讓這上班路上也少了些乏味。
(1)生活要有光和暖
書中說到,畢淑敏曾到距離陸地1000公里之遙的海島上(達爾文發現進化論奧妙的南美洲加拉帕格斯群島)看到一種海蜥蜴這一奇形怪狀的動物。狀若遠古恐龍的縮小版,雖然極端溫順,對人完全沒有攻擊性,但目睹它們成群結伙地趴在黝黑的火山巖上曬太陽,亦讓人生出不寒而栗的恐懼感。
當地導游介紹說,因海鬣蜥來自遙遠的白堊紀,長得頗有遠古年代的狀貌。海蜥蜴,曾經被評為世界上最丑陋的動物。
我說,生命力可真夠強大的,恐龍都死了,它們還活著。
導游長嘆了一口氣說,海鬣蜥其實很可憐的,它們時時都會由于溫度而死亡。有的時候,我們甚至會說海鬣蜥是會自殺的動物。
我問,此話怎講?
當地人說,海鬣蜥沒有辦法保持自己的體溫,它們是變溫動物。也就是說,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周圍溫度的不同而變化。它們要潛入加拉帕格斯冰冷的洋流中去尋找自己的口糧——黑海藻,每次在海中最長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如果過了這個時間界限,它們的體溫就會隨著海水溫度不斷下降,直到危險的境地。這時候海鬣蜥必須迅速放棄馬上到口的食物,趕回到岸上,爬到礁石上曬太陽,靠著陽光曝曬,有時需要長達幾個小時,海鬣蜥才能慢慢暖和起來。如果它在覓食的過程中下潛太深,來不及回到島礁上,就會在深海中凍僵,再也回不到太陽之下。所以,海鬣蜥是十分脆弱的生靈,它的天敵會掌握海鬣蜥的弱點,耐心地等在岸上準備伺機大餐一頓。而疲憊不堪慌不擇路的海鬣蜥在上浮的過程中,即使透過海水看到了敵人正等候著自己送上門去,也只能乖乖露出水面,成為天敵的盤中餐。
我說,海鬣蜥就不能再在水里潛伏一會兒嗎?
導游說,海鬣蜥沒有辦法保持自己的體溫,它們必須找到溫暖。不然的話,就是百分之百的死亡。哦,溫暖,就是這樣與生命息息相關。與其被活活凍死,還不如碰碰運氣。
畢淑敏借由海蜥蜴感慨,“生活中的溫暖不僅僅是身體的溫暖,還要有精神的溫暖。我們需要相濡與沫的溫暖,需要集體親如手足的溫暖,需要大地和太陽的溫暖……但請記住,作為恒溫動物,保持身體溫暖的最直接動力,來自我們的內在。”
(2)生命愈脆弱,才愈爆發強大的能量
畢淑敏聽到的是光和暖對生命的不可或缺,但坐在車上的我,卻生發出對生命脆弱的無奈,和在這份不可更改的宿命之下的反抗。
有著致命弱點的海蜥蜴,卻偏偏存活下來;而世上最強大的恐龍卻早已滅絕成為各地博物館的標本傳說。生命真是有其諷刺之處,越強大的不管不顧卻迎來滅絕,越脆弱的謹小慎微則長久存活。到底哪一種生活方式才是更好的選擇,成為后人研究的傳說和釘在墻上的標本還是做巖石上曬太陽被世人嫌棄丑陋?
但其實,我聽完之后,想到的只是每種生命都不容易,海鬣蜥為了活著,每天都要小心翼翼,為了果腹需要深潛海底,為了保持體溫要赤裸裸躺在巖石上,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天敵獵去。這真是進退兩難前有材狼后有虎豹,都是個“死”。
可是,海鬣蜥卻依然能攤在巖石上曬太陽,汲取生活中的光和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