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小六君關于真正實現“干貨=輸出=能力”的文章后,我發現一個多年來一直被誤解的事實:
只要方法和工具不斷完善,實踐能力就會自然自然增強。
我想說的是:這個方法不對!不對!不對!
真正的實踐能力不是在方法論和工具中派生的,而是一門需要獨立鍛煉的技巧,而這,恰恰是大多數人忽略掉的。
舉個例子: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學會了游泳,但如果游泳的地點換成了太平洋,他是否能夠在驚濤駭浪中正常地發揮既有水平?恐怕一般人是不能的。這就說明一個道理:
理論轉化為實踐技能是一個需要獨立練習的過程,而且需要大量的反復練習。
結合本文的中心目標,要實現日更不輟,必須要堅決開展反復的大量練習,也就是很多高手說的“先寫上一年,再談別的”。我認為關鍵要準備以下幾種工具:
1.便利貼和小筆記本。我的使用原則是“三無”——無固定的環境/時間/地點。為了能夠克服工作時間比較緊張,有時候無法正常保障書寫時間的情況,我把便利貼盒小筆記本作為隨時書寫的“神器”。無論是在公園陪孩子的間隙,還是在飯店門口的當口,我都能掏出小本子臨時寫上一段(建議使用單面書寫),回家后在用專門的粘貼本收集備查。
2.一張紙記錄法。[美]丹·羅姆(Dan Roam) 著的餐巾紙系列書籍中提到,發現了好的想法要隨時記錄,即使是使用餐廳的餐巾紙也要堅決完成。我的工具跟這個類似,就是一張a4的方格紙,折成手機大小跟手機一起放在褲兜,要是實在隨身處沒有任何可書寫的東西,就把這張紙拿來書寫。這是一套書寫的備抵方案,可以完全消除那些沒時間/沒環境/沒地方書寫的童鞋的疑慮,保證日更不輟。
總之,日更是一件需要長期大量練習的實踐技巧,要快速掌握這一技巧,必須使用“便利貼+小筆記本+方格紙”,隨時隨地進行練習,通過大量的積累和反復的練習,最終用日更不輟的方式實現熟練掌握寫作這門技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