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明確,我所說的商業常識,不是朋友間聊天的談資,不是我們有多了解巴菲特和股票,也不是把美聯儲降息和喬布斯的品牌理念掛在嘴邊,更不是掛著某個經濟理論的旗號來賣什么心靈雞湯,而是我們對商業有著系統化的基礎認知,包括商業環境、企業管理、人力資源、金融財務等等方面。
年輕時,尤其在20幾歲將要步入社會時,我們應當盡可能多地儲備商業常識,并且明確我們對商業的了解或者說某種程度上的認識不是用來跟朋友吹牛的,而是可以拿來為我們以后參與各種經濟商業活動服務的。
別認為這是一種時間或精力的浪費,以為只要臨時抱抱佛教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因為大部分時候,恰恰是我們不在意的方面或者業余的某種特長,會在無形中成為我們的競爭優勢。
我大三的時候,到某垂直行業的媒體應聘實習。這家媒體跟美食旅游時尚不沾邊,做的是工業產品,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消費基本無關。
第一次面試,執行主編給我留了作業。他發了兩份雜志去年做的行業分析報告給我,讓我對兩份報告隨便寫點看法。
面對陌生行業的年度報告,我對那些專業性極強的東西是完全蒙圈的。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學了幾年國際經濟與貿易,針對行業報告里大量宏觀經濟和相關行業的內容,我能簡單地提出觀點,包括對行業指標體系,市場競爭特點,產品營銷,品牌戰略的看法等等。
我回家后硬著頭皮把“讀后感”發給主編,沒想到立馬被通知二面。二面我見到了總編,很快拿到offer。不過后來大學班主任把我推薦到另外一家企業,所以我也就沒有接受這個offer。
當時總編面試我,對我寫的“讀后感”比較滿意,他發現我所學的專業,相較于純文學專業或新聞專業而言,在宏觀分析等基本面上有一定優勢。這是我第一次明顯感覺到,自己不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面試技巧或者那份看上去不算差的簡歷被人認可,而是因為我自身積累的專業知識和商業常識,以及依靠這些積累從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
正如《認識商業》里所說:你不一定只能在企業中運用所學的商業知識。求職過程以及向他人推銷自己的構想時,你同樣可以利用營銷原理;在股市上也可以利用投資知識獲益。同樣地,不論你身處何地或是做什么工作——不論是在政府機關、慈善團體、社會各界,你都能夠充分利用管理技能與一般企業知識。
20幾歲的時候,培養自己對社會經濟的關注度,主動去認識商業,才能為將來的就業創業,乃至社會生活做準備。個人財富的積累需要你具備金融理財常識,旅游消費你至少要對匯率稅率略知一二,哪怕是日常的工作你也肯定要處理團隊與個人的關系,遵守你的職業道德……
當然,學經濟的學生,包括我自己在內,也不能以為學了幾年經濟學就真的能把所學的商業知識都變成優勢。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學的東西消化了,會用了,才能算自己的。
最近我跟我大學的老師聊天,他說他發現很多學經濟學管理的學生,都在追求快速變現的方法,喜歡跟風做判斷,對于學習或者思考這件事,甚至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顯功利短視。
不是在文章里引用了邊際效率和帕累托最優,就算是運用了經濟學。
不是在生活里推崇B2C或者大談互聯網+,就能了解什么是商業模式。
就像你說喜歡看電影,那么你到底有沒有搞清楚自己是真的愛好,還是因為電影娛樂是當下最為主流的娛樂方式,你不過是跟風消遣而已呢?
或許跟看電影比起來,你更喜歡打麻將都不一定,只是你從來沒想過要去思考這個問題。
學習經濟,認識商業,不是學如何填寫一張報關單,或是學會看一張資產負債表,又或是在銀行幫誰開個戶,它應當是被具有的一種理性思考,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它應該是我們身在商場職場時,用以支撐我們的觀點,引導我們獨立判斷,幫助我們提升競爭力的工具。
誠然,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面對不同的事件,所需要具備的商業知識肯定是不一樣的?!墩J識商業》是一本有關商業的基礎類讀物,這本書的內容基本涵蓋了商業活動的各個方面,也就基本覆蓋了我們每個年齡段需要擁有的商業知識儲備。從宏觀的經濟環境到微觀的企業管理,從個人為職業生涯做準備到創辦一家企業……它不僅有助于年輕人初步形成系統的商業知識體系,還有助于職場商場中的我們,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只在回顧大學四年所學的內容,還漸漸認識到自己現有的認知不過是商業的冰山一小角上的一勺子雪,而我需要具備更多的知識去應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各種商業行為。
比如《營銷:開發與實施客戶為導向的營銷計劃》這一篇章,對于已經工作三年且正在做著品牌策劃工作的我而言,就是正當有用的時候。我需要借助完整的知識體系去思考,在做品牌策劃的過程中,如何在輸出創意之外,形成更為合理有效思維邏輯,去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方案和服務。而且,我希望再過兩年,自己可以變換角色,能有資格在《企業管理:授權員工滿足客戶》等一些篇章里去尋找管理團隊的靈感和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商業競爭力。
認識商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沒有所謂的盡頭,但不妨把閱讀和學習《認識商業》當作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