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說,前兩天吃了一頓特別郁悶的飯,同桌的女生不管她說什么,都用尖銳的語言攻擊她。她雖然沒有特別針對,卻也看對方尤為不順眼,問我是不是討厭別人就是在討厭自己?
聽完朋友的話,我對朋友說,討厭別人是因為對對方的某些行為不接納,而這些行為或特質(zhì)是自己所具備卻不被接納的,才會出現(xiàn)討厭的人。
我們對身邊人和事的看法全部都是我們內(nèi)心的映射,這也是為什么同一句話,每個人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對自己接納的人,對他人也會更加包容。對自己不夠接納的人,同樣會在別人身上找到很多看不慣的地方。
可能很多朋友都不認可以上觀點,我最初在聽到這個觀點時,也非常不認可。怎么可能!我如此有自知之明,善于自省的人,從來都是自己做到的才會說別人,自己做不到的,從來不會去說。
因為想要證明觀點是錯的,我一直在留意觀察自己所看不慣的,以及自己行為上是否有類似的問題出現(xiàn)。經(jīng)過一年的自我成長,我漸漸認可了這個觀點,也因由對此認可,從而放下了不少原本對自己的不接納。
說個最近的一個經(jīng)歷,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愛整潔的人,因此每次看到家里被孩子弄得亂七八糟就會斥責孩子。前幾天,我參加華德福親子營時,到了離開的那一天,看著被我和小七弄得亂七八糟的房間,我毅然鎖上了門,理所應(yīng)當?shù)挠X得自己不需要去做整理,自有人來打掃。
當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得知,有一位媽媽在離開房間時,不僅打掃了房間,還在房間里放置了自己早上從花園里采的花束,清新的迎接下一位房客的到來。
看似一件很小的事,卻讓我看到了自己邋遢的一面,就像平時在我面前,把東西弄得亂七八糟的孩子一樣。
事無對錯,這件事里的自己和那位媽媽沒有誰對誰錯,只是打掃在我們心里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在我面對孩子的時候,我也無需用對錯進行評判,整潔與雜亂,只是我們的需求不同而已。
所以,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不喜歡的對方的東西,自己身上也有,只是并不是顯性的,在一直以來的壓抑中,轉(zhuǎn)為隱性特質(zhì)了而已。
相信大家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面對同時經(jīng)歷的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有的相同,有的天差地別。
這其實就說明了我們對人或事的觀點僅僅只是我們內(nèi)心的想法而已,我們所喜歡或討厭的也僅是自己身上所有的。
感恩我的朋友來找我傾訴,讓我有了更深的感悟以及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