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且”一詞在字典里的解釋有三:一指權且,姑且;二指敷衍,馬馬虎虎;三指曖昧的,不光明的。百度百科有只顧眼前,得過且過之釋義。“遠方”是指遠處,遠地。
提到“遠方”,腦海中總會浮想聯翩:秀美的山川大地,波瀾壯闊的藍圖,潺潺小溪流淌,高而遠的天空,淳樸善良的人,精彩曲折的故事……這是一個相當理想的概念,夢幻而美好,縹緲虛無,心向往之。再拉回眼前,唯余茍延殘喘:未完成的報表,難搞定的上司,糟糕的情感生活,復雜的人際關系,需妥協的現實規則等,都讓人心煩意亂。
于是你開始想要掙脫,想要追尋那眾人向往的遠方,想要擁有不一樣的體驗與人生。
我喜歡獨自上路,扛上大背包,不去過多地計劃行程,隨心所欲,不受到任何人的拘束,思想有多遠就走多遠。路上遇見你,有共同的目標和方向就攜手往前走一段,來到分岔路口,彼此有了不同的規劃和想法,就此相忘于江湖,祝福前路都能收獲更精彩的生活。我喜歡在旅途中認識當地人,與他們交談,了解他們的風土人情,甚至嘗試能夠與之飲食起居,喝酒作樂,真正融入本地生活,而非走馬觀花。我喜歡挑戰新鮮的事物,選擇不同的方式去感受,調動全身心的感官。遠方總是讓我迷戀,因為未知,因為每一刻的故事都會變化多端。
走過的地方,見到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或有不同,然本質都是一樣。柴米油鹽醬醋茶,七情六欲,酸甜苦辣咸,個中滋味各自修行與體會。
茍且也好,遠方也罷;現實也好,理想也罷。都是此岸與彼岸的關系。長期處于此岸,會變得懶惰平庸,毫無自我可言,千萬人都是同一副模樣。而長期處于彼岸,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度純凈,最終可能會走向偏執和瘋魔。都乃一介凡身,處于世間,不可能長久地處于某一端,維持固有的某一種狀態。要想跟地面上的人不一樣,就必須偶爾拉開距離,從事精神活動,這樣的時刻,方覺得自己是鮮活。而飄在空中太久,又覺不夠踏實,與實際脫軌,于是偶爾放低自己,輕觸地面,牽手世界。人是個社會概念,是群居動物。
可能我太過貪婪,腦中完美生活的模樣便是多種模式的重疊。在彼岸與此岸之間任意自由地切換,能擁有多種身份,能體會不同的繽紛生活,能不斷地遇見有意思的人,能發生料想不到的故事。經歷可以由自己去創造,源于每一次行動與選擇。
真正的“茍且”與“遠方”都是內心的概念,并不完全取決于你身處的環境。生活哪有那么糟糕,遠方又哪有那么美好。只是常常需要打破固有的圈子去遇見,去熱烈,去冒險罷了,最終還是會回歸到原有的生活軌跡,而那一趟“遠方”的意義即是你滿載的記憶和收獲,開啟眼前的點滴,將“茍且”過得有滋有味,有那愛人愛生活的能力,驀然回首,噢!原來“遠方”就在“眼前”。莫固執追尋那遠在他方的伊人,伸手即可觸到的事物更需熱切地去愛。世界的大小,取決于你看它的方式。心若大,在哪都是詩意和田野。
原來鄉村生活里不只孤苦寂寥,還有星星耳語,孩童兩三,雞雛滿地,田疇蛙舞,閑適的怡然自得感。
原來都市生活里不只紙醉金迷,還有志同道合,五彩斑斕,豐富多彩,偶得一閑,滿滿當當的充實感。
原來城鎮生活里不是原有認知里的狹小和無趣,還有新鮮血液的注入,逐步精彩便捷的多樣化。
原來每一種生活都有它的五味雜全。嘗試多種生活而后能選擇自己最熱愛的,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并用盡全力去與它相親相愛,這便是愛的能力和自由的意義。
放下執念,獲得自在。
文/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