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行為模式,跟他原生家庭有極大的關系。
如果父母給予了充分的關注、肯定、自由,那么他可能會成長得相對順利。
但是,如果父母自己過得不好,并且不加思索就把一些不好的行為施加到孩子身上,比如隨意打罵,侮辱,控制等,孩子長大也會出現(xiàn)各種行為問題,難以獲得幸福。
因此,與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是一個重要課題。
與原生家庭和解,不是為了避免紛爭而順從父母,也不是一味反對父母、去過跟他們完全相反的人生,而是你理解了過去發(fā)生的一切,不再對你有負面影響。
與原生家庭和解,重要的不是你對現(xiàn)在年邁的父母去做些什么,而是在內(nèi)心去理解自己。
小時候,與父母相處的模式已經(jīng)深深地印在你的心里,你需要花一些時間去處理心中的凌亂。
因此,即使你現(xiàn)在不跟父母一起生活,你依然可以通過處理自己與內(nèi)心的關系,達到與原生家庭的和解。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這是你熟悉了幾十年的模式,不要幻想短時間可以打破。
它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最好在心理咨詢師的陪伴下進行。
一、看到原生家庭的真相
每個人都有很多防御機制,有的比較成熟、健康,有點卻僵硬、幼稚。
那些僵硬幼稚的防御方式,在童年時期保護著你,以便跟父母更好地相處,在不被拋棄的情況下盡量保全自己。
但是離開家庭出了社會以后,這些機制就顯得不合時宜,讓人不幸了。
比如說一個人宅、內(nèi)向,對誰都不愿意敞開心扉。很有可能,他小時候,每當他開始表達自己的觀點,一開口他媽媽就批評他嘲笑他,然后還對他事無巨細刨根問底。自然,他就什么都不愿意跟媽說,最好就是閉上嘴巴,在自己和媽媽之間建起一幢厚厚的墻,以保存自尊和思考的空間。
但是他這樣的性格特點,長大以后就很可能讓他處處碰壁。他可能因此而不敢追求喜歡的對象,難以交到朋友,或者在工作中不敢表現(xiàn)自己,錯過很多機會。
因此,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第一步就是看到真相。
最好的線索就是你的感受。
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在什么樣的場景里,你會有跟情景明顯不相符的負面感受,就是說,你感覺到的負面情緒遠遠大于事情本身帶來的。
比如,在一個跟陌生人聊天的情景里,你總是不敢看別人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緊張,擔心自己說的東西低級無趣,不能引起別人的好感,因此回避與他人的交往。
這些情緒的背后,就隱藏著你和原生家庭背后的故事。
重要的是在感受之下,解讀出這些故事。
這最好是在心理咨詢師的陪伴下進行。
因為,你需要一個人去支持和相信自己的感覺,那些曾經(jīng)被你自己否定和壓抑了多年的感覺;
你也需要一個安全的空間去與人建立關系,在不擔心自己被人嫌棄的情況下,才能展現(xiàn)自己一直隱藏的一面;
你也需要一個人去托住看到這些真相之后,無助的自己。
如果感覺連通了,你會回憶起你跟父母的相處模式。
你可能會回憶起你父母兇惡的眼神,批評你的語氣,回憶起一個個他們傷害過你的證據(jù),甚至重新體驗到她曾經(jīng)羞辱你、虐待你,長期忽略你的存在。那些曾經(jīng)不愿意承認的事實,都一一浮現(xiàn)在眼前。
你也看到你造成今天行為的原因,就是為了得到媽媽的關注和認同,為了在媽媽的負面情緒和行為的暴風驟雨襲來時,盡量感覺良好。
二、迎接所有感覺
看到這些之后,你會迎來巨大的感受,那些你曾經(jīng)用防御機制逃避的感受,現(xiàn)在無處可逃,你只能迎接它們。
這些感覺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你在某個情景下,預期中父母的反應帶來的負面感受。
就拿上面內(nèi)向宅的例子來說。當他離開舒適區(qū),暴露在人群里,他首先感覺到的是不安全感,這個不安全感來自于他心中臆想的,父母批評、否定、羞辱的聲音。
他把這些投射到他遇到的人身上,尤其是那些跟他父母有相似氣質(zhì)的人,然后在這些場景里,他就會感到難堪,好像無論他做什么,別人都不會有好臉色似的。
過去,他通過逃避人群來逃避這些感覺,但為了改變,他需要面對這些感受。
其實,這些感受都是他自導自演的內(nèi)心戲,客觀世界里,根本沒那么多人否定他。但是,別人的一個無意的眼神,卻可以被他解讀為厭惡、憎恨、不屑等。
面對這一類感受,我們要分清真相與幻想,最好的方法是與人澄清。也就是用語言來跟對方確定,你剛才那個眼神、那個表現(xiàn)是什么意思?
對方可能會告訴你,沒什么啊,我只是在想自己的事情,完全沒有要忽略你、批評你的意思。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澄清、確定,你就可以更有現(xiàn)實感,知道自己生發(fā)起的這些負面感受,原來是一場幻想。
就好像堅定地以為前面就是一個危險的懸崖,嚇得手心出汗,而事實上,那里什么都沒有。
而你將迎來的另一種情感,卻完全不同。它強烈而迅猛,直指你的父母。
通常是憤怒。
與原生家庭沒有和解的人,其實憤怒一直都在,只是埋藏在一個很深的地方。當你開始觸碰到這里的時候,憤怒便噴涌而出。
你可能憤怒于,曾經(jīng)被忽略,被置于一個無助的角落,而大人卻只顧自己生活,沒有拯救你;
你可能憤怒于,曾經(jīng)被控制,去做一些自己完全不想做的事情,過了一段被安排的人生;
你可能憤怒于,曾經(jīng)被深深地傷害了自尊,無論做什么都被嘲笑、怒罵,真實的想法從來沒有被肯定過;
你也可能憤怒于,身體上曾經(jīng)受過傷害,至今還留下無法消去的疤痕,告訴你那是來自于你曾經(jīng)最信任的人。
憤怒像龍卷風一樣強烈,把你包圍。
伴隨而來的是深深的悲傷和無助。為一直以來無法卸下的痛苦而感到悲傷,為命運的真實和無可抗拒而感到無助。
但除了沉浸于此,陪伴自己,你別無他選。
這種感覺是很珍貴的,此時你是在擁抱最真實的自己,擁抱自己內(nèi)心、曾經(jīng)缺愛的小孩。
三、面對真實的世界
當這些感受處理得差不多時,你已經(jīng)改變了,成為另一個你。
你脫去了曾經(jīng)的偽裝,那些為了保護自己而穿上的不必要的盔甲。你可以以真實的面貌去面對他人,因為你知道,別人沒想傷害你,就算他想,你也有能力保護自己。
有了這個領悟,你就可以去面對現(xiàn)實社會。
你可以用全新的你去面對你的父母。你會發(fā)現(xiàn), 你對他們不再有期望。
你曾經(jīng)對他們有過的期望,希望他們能成為更好的父母,希望他們更關注你、贊美你,希望他們能給你更多的空間,希望他們能明白你的心思想法……這些期望,你都可以放下了。
你明白到,原來父母也是凡人,或者說,就是一個巨嬰,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局限,自己的懦弱。因此,你可以從心底接受,他們就是不完美。
但是沒有關系,你已經(jīng)成為自己的救贖者。
你也可以不再接受他們對你的期待。
他們可能曾經(jīng)希望你聽話,不能反抗他們,或者希望你出人頭地,不顧一切取得最好的成績,你曾經(jīng)被這些期望推動著,去做一個自己不認可不喜歡的人,扭曲了自己的想法。
但是現(xiàn)在,你可以對這些期望說不。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世界,不再為滿足他們的需求而活,而是為了自己的感受而生活。
放下了期待與被期待,你和父母之間就建立了邊界,你就是以成年人的身份去面對他們,而不再是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然后,你用這個態(tài)度面對這個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
你不再為別人的期待而活,也不再希望他們對你的幸福負責。
不再那么在乎別人的眼光,而是去尋找自己的方向。
不再對別人充滿敵意,而是更有現(xiàn)實感,通過充分的溝通去了解別人真實的想法。
這時,你就跟父母和解了,跟這個世界和解了。
事實上,你是跟自己和解了。
有人說,成長過程就是一場背叛,不再以討好父母的方式去生活。
如果遇上心智比較健全的父母,他們不那么需要你的討好,那么你就成長得比較順利。
可是如果遇到需要扭曲孩子來滿足自己的父母,那些如果你想成為真正的個體,你確實需要尋找內(nèi)心那股背叛的力量。
其實,那種背叛是對自己的忠誠,忠誠于自己生而為人的感覺。
跟原生家庭的和解,歸根到底,就是跟自己的和解——不再以那股防御的力量,去隔絕自己最真實的感覺。
簡書大學堂無戒90天挑戰(zhàn)營? 第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