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邢臺的成語典故】民脂民膏
孟昶,邢州龍崗人(今邢臺市),后蜀后主,這是他告誡地方官員不可貪污腐敗、虐政害民的“戒石箴'。箴,古代的一種文體,以規勸告誡為主。為規勸官員的道德行為,并將其刻在石上的戒石箴,在歷史上首先采用這種形式的是五代十國時的蜀主孟昶。孟昶頒布于諸邑的《戒石箴》,共有二十四句,九十六個字。到了宋太祖趙匡胤,他對孟昶的《戒石箴》刪繁就簡,從? 其中摘出四句頒行于天下。這四句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南宋高宗趙構,又以大詩人黃庭堅所書的這十六字箴文手跡,命各州縣長官鐫刻一方箴石,放置在各自的座右。
邢臺順德府誡石箴
今邢臺市內清風樓后原順德府衙所屬的戒石箴古碑刻依然保存完好。這通古碑為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時邢州升為順德府后建設順德府衙的重要建筑文物,至今已有728年歷史。
誡石箴由來
“五代十國”時期,“后蜀”為“十國”之一,孟知祥為后蜀開國君主。孟知祥(874——934)字保胤,唐邢州龍崗(今邢臺市,舊址在市西南)人。隋代以前邢臺稱襄國,隋初改置襄國為龍崗。宋代改置龍崗為邢臺,以后沿用至今。公元924年,唐明宗長興四年,唐封孟知祥為蜀王。唐閔帝應順元年(934),由于唐朝國祚式微,自顧不睱,孟知祥乘時稱帝,國號蜀,史稱后蜀,建都成都,是為后蜀高祖。是年六月,孟知祥病死,其子孟昶繼位(919——965)。
孟昶為孟知祥第三子,初名仁贊,字保元,后改名昶。孟昶繼位時,年僅十六歲。孟昶雖年幼,但有才能,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高祖孟知祥死后,他的舊臣李仁罕、張業等仍手握大權,頗驕橫難制。孟昶設計一一誅殺,才得以親政,加強了集權統治。孟昶繼承其父舊業,免除苛捐雜稅,減輕人民負擔,使后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繁榮。他為了廣開言路,吸納臣下治國良策,特在朝堂設匭,匭是以銅制作的箱子,相當于現今的“意見箱”。他鼓勵臣下建言進諫,陳述國情,抨擊時弊,如有臣下進諫獻言者可投于銅匭中,以資皇帝擇優采納。他曉諭地方官員,要以前蜀亡國為鑒,做官要清正廉明,愛民如子,不要過分壓榨百姓。為此,孟昶特地撰寫了一篇《頒令箴》,頒布后蜀各州、縣官員,務須嚴格執行,以為誡勉,違者嚴懲。《頒令箴》共二十四句,九十六個字,其文如下:
“朕念赤子,肝食霄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
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
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
爾之賞罰,固不逾時。爾傣爾祿,民膏民脂。
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宋軍攻入成都,孟昶降宋,后蜀滅亡。孟昶被送往宋都汴京(開封),被封為秦國公,實際是加以軟禁,淪為階下囚,不久孟昶死于開封。
孟昶在后蜀全國頒布《頒令箴》,此舉區區愛民之心,在當時“五代十國”時,可稱之為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北宋太宗趙光義對孟昶在后蜀頒布《頒令箴》這一創舉,非常贊賞,于是,他擇取《頒令箴》中四句箴言,即:“爾傣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下詔諭令全國各府、州、縣官員,將四句箴言,鐫刻于碑石立于衙署廳事(俗稱大堂)之南,以作官員的規戒,名之曰《誡石銘》。并在《誡石銘》石碑上建立木亭,謂之《誡石亭》。
《頒令箴》和《誡石銘》是后蜀孟昶和北宋太宗兩位名君圣主規勸、誡勉臣下的一項重要治國安邦舉措,它在我國千年歷史進程中,對歷代官員的廉政愛民,起到過積極作用,即使在當今時代,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