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以為自己永遠不會失去寫作的興趣。
大約在五年前,自己還是個不顧客戶和老板的意見,依然會在他們已經同意的文案上加班調整的神經病,畢業后自己單干,哪怕是現在看來毫無成功可能的項目,也會使出渾身力氣去磕,記得那陣子連續黃了幾個項目后還會安慰自己:或許有一天自己還會因為項目太多而推掉一些,在那個時候,覺得推掉項目簡直是件牛逼的不得了的事情。
沒想到后來真的就過上想象的日子,開始推項目,但更沒想到自己的創作激情竟然也一并被推了,回首當年,真有一種年少不知精珍貴的感慨,那時候天天硬著無處發泄,廣告腳本都當電影劇本對待,恨不得把江戶四十八手的技巧全用一遍,現在電影劇本放在面前,已經開始有心無力了。
最早是靠激情,然后激情退卻,總以為憑借技巧也能抗下去,現在是明白了,有激情,可以掩蓋很多技巧不足,但僅憑技巧,那不過就是個空架子。
如果回想消耗掉激情的東西,現在向來可能是兩個。
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功利。
妄想雖然不是好東西,但當時每次寫本子的時候都想著這個如果上映自己就牛逼了,連續幾次被現實打臉后老實了許多,不會有這種一步登天的妄想,好像壞蛋突然不貪財,連干事的動力都沒了,沒了妄想不是壞事,卻缺了正常的動力。
要說動力,勉強算是功利,雖然被人說過多次,但寫作時的功利算計依然太重,現在才發現,對這些算計了解太多,是會像水蛭一般貼在身上,時刻考慮所謂商業、所謂吸引、所謂一驚一乍,長久寫這種和內心相距甚遠只靠技巧的東西,遲早沒了感覺和動力。
持久的動力只能有一種:發自內心,自己所愛的事物。
喜歡妖怪就去寫,喜歡神話就去研究,不要因為暫時沒有這個項目就等著某一天再去深入學習,這一天永遠不會來,永遠會在亂七八糟的項目中消耗時間和精力。
焦慮就是一種信號,一種潛意識對自己的警告:
不要再做這事了,你其實不喜歡,你在浪費時間。
“浪費時間”的概念在內心一旦產生,繼而就是空虛感,然后就是不安全感。
寫作是這么好的東西,不要只想著拿她來賣錢。
去年的年度主題就是“做自己”,一個在心靈雞湯中被說了無數遍的話,可是當自己的功利心態遭遇挫折給自己帶來內心痛苦的時候才知道這話有多重要。
原創的事情一直在耽擱,原因不再技巧而是心態,去除功利心依然是今年最重要的修行。
從今天開始,無論狀態如何,做一些毫無功利算計之事,重返內心,洞察生活,以寫作為修行,重新找回寫作的樂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