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蘇荷的筆墨生活
一、忙碌的“爬蟲”
知識在快速迭代,大家感到焦慮,就迫不及待的學習新知識,分配時間。
消費變得多元細分,大家不斷接受新的消費,擔心趕不上時尚潮流,也要分配時間。
信息分發爆炸式增長,大家隨手拿著手機和電腦,接收著來自世界各處的信息,更要分配時間。
當我們的時間被無限的切分成各種小塊,開始感覺好像一天什么也沒干,時間就過完了。
.......
連續幾天以來,我也陷入了這種時間的焦慮里。
想做的事情很多,時間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一天下來,我覺得大腦困頓,腦子里突然有一閃念,但稍縱即逝,當我回頭來想留下這一丁點靈感時,卻什么也抓不住。
我確信腦海已經不是海,變成了一片干涸的沙漠。
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
人們夸獎他會利用時間,但他卻說自己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了學習上。
欽佩魯迅的謙虛,同時也能看到,他是一個很會利用碎片時間的高手。
而與魯迅時代不同的是,我們當下時間的碎片化裹挾而來的現代生活,也變得碎片化了。
我們可能一天要約會三五人,談幾筆訂單,可能一會要刷手機,一會又要取快遞,也可能要追劇,一會兒又要要看書學習,還不算每天的吃飯,午休,還有上下班的通勤時間。
我們是多么忙碌的蟲子,趴在自己編織的意義大網上,過著所謂充實的生活。
然而,在魯迅時代,時間卻很少是碎片化的。
他們沒有手機上實時推送的消息,沒有網上下的單,也不用應付好友突然發來的語音和分享的圖片,也不用天天追著更新的網劇,更不用擔心知識焦慮的問題。
當代人的生活在時間與空間上都被無限分割,一切都變得碎片化。
請你閉上雙眼回想一下,你每天的時間分配。
是不是被排得很滿,這就是我們稱之為的充實生活。
從自我的梳理與其他人的對比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普通人尤其是那些渴求自己提升,想要生活過的非常充實有意義的人等,他們在時間管理方面盡其所能的把時間細化了。
于是我們就能看到如下這樣的每日時間管理表:
類似這樣的表,很多人都用來管理自己的日程,但是在如此強調時間價值的今天,有很多人還在將其進一步細化,爭取把時間利用效果最大化。
但是時間利用的最大化,也會帶來諸多問題:
一是碎片時間細分利用,沒有任何留白喘息的空間。
二是不斷探索時間利用的多任務時,卻忘了與之而來的效率低下。
拿我的同事小貝來說,作為一位英文教員,他每日的時間安排滿滿當當:
除去吃飯睡覺的時間,其余時間他幾乎都在精進的道路上奔馳,在大家看來他似乎元氣滿滿,是未來斜杠青年的潛力股,但他自己卻為這么偏執的利用時間感到苦惱。
就在這兩天,他說他堅持不住這樣的細密的時間管理了。
他抱怨說:他早晨吃完早飯,就開始閱讀,其間常常被上課會議打斷。
接著是去鍛煉兩小時,鍛煉完就得去吃飯,飯后午休等等,一直到了晚上十一點時躺在床上,他還沒有入睡,仔細想想,在這僅有的十二小時里,他安排了如下細而龐雜的內容:
讀書兩小時
健身一小時
上課兩小時
吃飯兩小時
進班一小時
備課一小時
網絡追劇一小時
書法練習半小時
........
在這十二小時里,他幾乎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了,時間沒有任何留白。
當時間被無限細分,我們還能從這塊海綿里擠出“水”來嗎?
然而,他一時完不成既定任務時,就用多任務處理的方式來解決,比方說他在家里去廁所蹲馬桶時,帶上一本書來看,準備利用這個碎片時間,但往往這點時間被無限拉長,一分鐘,二分鐘,三分鐘,乃至更長的時間.....
于是,我們成了時間的囚徒。
碎片時間被拉長時,就相當于我們制造了更多的碎片時間。
可以想到大家是多么在乎時間的有效利用,碎片時間的管理成了大家的特別關心的問題。
二、消滅碎片時間
那么,如何更好的運用這些時間碎片?
大多數人選擇列表式管理,安裝時間管理App,將每天可能出現的固定時間碎片排滿,甚至一分鐘都不放過。
這樣做的好處是:時間碎片都被任務化,至少看上去很充實,時間利用的很到位。
其實在青年一代,存在很多這樣的做法:不停的讀書、不停的上課……把自己搞的很忙,制定讀書計劃、學習計劃,然后督促自己不停地去投入,不是在去健身的路上,就是在去學習的路上。
如果沒有完成時,內心充滿了負罪感,完成時,卻把自己搞的很累。
事實是,你如此忙碌,卻在表格里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
列表式時間管理的核心在于:一分鐘你可以做什么?三分鐘你可以做什么?如果每個對應的時間段你都有三五種選擇的自由,那么你的時間碎片將會得到更高效充分的利用。
我們一直努力的填滿所有的時間,爭取讓所有的時間最大化利用,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過分重視時間碎片,有可能制造更多的時間碎片。
所以,合理利用碎片時間的最好辦法就是消滅碎片時間。
消滅碎片時間,盡可能讓時間空出大的自留地出來,想種什么種什么,讓它空缺出來,生長出自由的花朵。
如何來消滅碎片時間?
試想一下你每日的生活,那些事情是不必要的呢?
比如扎克伯格,他的衣柜里有10件幾乎同一款式的T恤,雖然每件價值高昂,但他本人說這是為了節省時間。
這是科技大佬對待時間的態度,就是不要為選擇穿哪件衣服,而耽誤更多的時間。
前提是他并不在乎穿什么樣式的衣服來出場,這一件T恤就足以成為他的標志。
這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消滅碎片時間,是從那些我們完全不關心,不必要的事情入手,去精簡它。
1、定期清理收納物品的習慣。
這樣可以節省你不斷找東西而浪費的時間,另外善于給自己的東西進行歸零,是提高效率的一種好辦法。
你可以把不必要的衣服、飾品、玩具等捐獻給社區愛心箱,把換季的衣物整理歸納,把物品整齊碼放,更有效剔除穿衣,找衣物等浪費的碎片時間。
2、精簡你的時間利用習慣。
你的辦公桌上能用一只杯子,就不要用多個杯子,閱讀時把你要閱讀的書目簡單分類,從你的閱讀目的出發,給閱讀分類,如非功利閱讀,功利性閱讀。
功利性閱讀包括哪些?如為了升職考證,為了培養愛好……下來就是非功利性閱讀,比如散文、小說、還有一些暢銷的雞湯書等,僅僅只是愉悅身心,豐富涵養。
你如果盲目看書,時間分配上一致,那么就不分主次,不分輕重,正像魯迅先生所說:“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p>
3、避免多任務的時間利用習慣。
比如你晚上回去洗漱時,會打開有聲知識新聞《得到》來聽,讓你容易一面顧及聽新聞,而拖長了洗漱時間;你可能習慣的蹲馬桶的時候,看看書,玩玩手機,但時間又被拉長了。
多任務的時間利用習慣,很多時候會帶來負面效果,就是抓了西瓜,漏了芝麻。
三、給時間留白
當我們正思考如何把時間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時候,我們變成了忙碌的爬蟲,爬在我們編織的意義大網之上。
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充實嗎?
當時間過于細分,所有的大塊時間和碎片時間被充分利用時,我們剩下的時間還有多少呢?
答案是——幾乎沒有時間的空白。
林語堂說:“看到秋天的云彩,原來生命別太擁擠,得空點。”
大家都很忙碌,忙著學習,健身,忙著旅行,忙著加班,忙著給自己的人生加大油門,直奔自己理想的遠方,早日實現自己的人生標配。
從我們早晨一睜眼開始,我們就是沒有給生活留白,給自己放空。
忙碌并不代表充實,學會給時間留白才是生活的藝術。
繪畫大師都是留白的高手,白紙即為云朵,點墨就可以成章,那些書法高妙的人,也會在筆畫的末端留白,彰顯虛實結合的力量。
給時間留白就是給自己放空的機會,給靈感棲息的地方,什么也不要想,什么也可以不做。
生活也是如此,過于飽和的生活,只會讓自己淪為小小的爬蟲,爬在網上停不下來。
我們過于注重時間的細化利用時,卻忽略了它帶來的問題,大腦的遲鈍麻木,靈感的枯竭,以及喪失的興趣,完不成任務時的負罪感等都隨之而來。
在時間管理中,要敢于給時間留白。敢于取舍,放棄一些時間碎片,少往往比“多”更多。
所有的時間不一定都要被規劃填滿,有時候,在時間碎片中適當把心放空,學會釋放壓力,或許會獲取更佳的狀態。
四、留白時間怎么用?
給自己的時間留白,給忙碌的心靈放假,放空自己有多種方式。
1、冥想。
扔掉自己的焦慮與不安,什么都不想,拋卻心中的雜念,增強對現實世界的控制感,讓無力感滿滿退卻。
瑜伽技法中的冥想,是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于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
2、發呆。
發呆是人的大腦對于外界事務進行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
心理學實驗證明,發呆是正常人的一種心理調節,偶爾發呆無傷大雅,還有利于健康。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各種信息充斥的時代,人們似乎有些超負荷的運轉,幸福感卻沒有提升。發呆就是日常留白時間放空自己的一種方式,與冥想不同的是,你可以呆想一切,可以天馬行空的去想象,讓意識隨意流淌,你可以回想過去,暢想未來,在發呆的時間流里,讓靈感滋生。
于是應運而生了一個名為“發呆大賽”的國際賽事,旨在倡導在忙碌的生活里,放空自己,釋放壓力。首屆韓國發呆大賽由韓國藝術家Woops Yang發起,每年有數百人參加。
3、休閑。
休閑是指在非勞動及非工作時間內以各種“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調節與放松,達到生命保健、體能恢復、身心愉悅的目的的一種業余生活。
你可以出去垂釣,下棋,可以和人閑聊,不要企圖再將其利用起來。以這種玩的心態,可以有效地促進能量的儲蓄和釋放,它包括對智能、體能的調節和生理、心理機能的鍛煉。
如果你已經成為了時間的囚徒,那么消滅碎片時間,給你的時間留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