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橋段廣為流傳:
克林頓和希拉里去一個加油站加油,那個加油站站長是希拉里曾經的追求者。克林頓得意地對希拉里說,你要是當初嫁給他,那么你現在就只能是個加油站站長夫人。
希拉里,立馬回應道,如果當初我嫁的是他,那么今天的總統就會是他,而不是你。
克林頓立刻無話可說了。
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是,我的感受是這個女人真自信,她確實對克林頓的事業有著極大幫助,克林頓對這個賢內助應是相當佩服的。所以當她說出那樣的話,克林頓才會無言應對。
多年以后再想起這個橋段,感悟是,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是幸福的,你的幸福只能你自己決定。
女演員劉濤也是一個,有決定自己幸福能力的人。
最近幾年,劉濤越來越火,從《瑯琊榜》到《羋月傳》,再到《歡樂頌1和2》,每一個角色都圈粉無數,好評如潮,讓劉濤走上了演藝事業的高峰路上,我有理由相信她還會持續紅下去。
第一次,看到劉濤主演的電視劇是神仙長成記《媽祖》,第二部是反映獨生子女社會問題的《老無所依》,代入感很重,覺得演得很真實,人物心理活動和形象呼之欲出的感覺。
聽到有關她的八卦,說劉濤的富商老公破產了,欠債3個億,所以劉濤復出了,拼命地接戲演戲,為早日還清家庭債務。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十分地震驚,因為聽說過太多的“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也許大部分女人找個男人,是渴望男人給她優渥地生活條件,給她安全感,很少會想自己能掙個百萬千萬上億財富。
遇到有錢又愛自己的男人,很幸運很幸福,但天有不測風云,商業上的事也難保一直一帆風順。這樣的女人遇到這種情況,怕是如莫泊桑小說《項鏈》中的瑪珶爾德夫人,為還清債務,操勞憔悴了一輩子,這對于愛美講究形象的現代女性來說,覺得是很難接受很恐怖的事。
三個億,可不是小數目,盡管有名的演員掙錢比較容易,但那時候劉濤還不是很紅,但她毅然決然承擔起養家糊口,還清三億債務的責任,現在債務基本上還清了。
估計很多人都在想,劉濤的老公在生意失敗,欠債三個億的這段時間在干嗎?劉濤不怨恨他嗎?
一次劉濤在接受采訪中說到,他老公是一個不夠成熟的人,在她進產房生孩子的時候竟然,不知所措地暈倒了。女人在這個最需要鼓勵和力量的時刻,她的老公竟然暈倒了。要是我,都埋怨死了,怎么攤上這么個老公。
但是劉濤沒有,她說,他就那樣個人,你能怎么辦?其他方面,劉濤也沒有多說,可見她是非常愛她老公的。你當然能想到他遭遇失敗之后,曾有多受打擊,多么頹廢,自暴自棄這樣一段時間。現在的劉濤,兒女雙全,家庭幸福美滿。
這完全有賴于劉濤強大的內心和能力,才能收獲如此的幸福。假如換個人,估計這家早就風雨飄搖,支離破碎了。
只能依靠內心強大的自己,靠山山倒,靠人人走。只有自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自帶雞血,能隨時隨地鼓勵鼓舞自己,向前走,向前走,向前走,走著走著,就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了,那條路你只有走到高處,走遠了,才發現那是一條新的路。
其實劉濤這樣女人,嫁給誰都會幸福的。不光對女人如此,男人也是一樣的。
這里面是有心理學依據的。以下是我聽樊登讀書會中的樊登講解的《親密關系》受到啟發最大的內容。
親密關系的本質是找到一個人,ta讓你有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兩方面的被滿足感,這兩類需求都來之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本能。
小時候這個需求主要由父母滿足我們,假如父母不能很好地滿足自己,長大后都迫切地想找到能滿足我們這樣需求的人,好填滿我們來自原生家庭中形成的空洞。
當遇見滿足我們需求的人,就會進入月暈階段,覺得ta那那都是好的,連缺點都是優點,連腳趾頭都是美的。
我愛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跟你在一起的感覺。
這句話流傳如此之廣,曾經被我奉為戀愛圭臬,也作為我擇偶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標準。
現在發現,這句話只是能讓你踏入親密關系的第一步,他讓我感受到自己是如此的重要,要不于萬千人中,為什么就選擇了他呢?
因為其他人都沒有像他那樣,給予自己“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這個感受最強烈。
然后會走到親密階段的第二段——幻滅階段。
小時候,我們總以為齊天大圣是真的,長大后的某一天我們突然發現齊天大圣是人扮演的,這就是幻滅。
幻滅,表面看是個負面的詞。事實上,這個詞的意思是不再被錯覺所迷惑,讓我們能從“向外尋求快樂”的錯誤思想中跳脫出來,讓自己的內心本自富足。
這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另一半,不是我們想象的,能滿足小時候所有未滿足需求的人,ta對我也是這樣的需求,發現我也滿足不了ta對我的幻想,這是就大失所望了。互相覺得,自己當初眼瞎了,是怎么就看上對方了。
這就迅速進入親密關系的第三個階段了——內省階段。
內省通常被看作親密關系中最丑陋的階段,因為你覺得伴侶不再像從前那么迷人了。
在這個階段,親密關系中的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你滿足,你有很多不良行為,比如上癮的行為變得更加變本加厲了。
停滯、死氣沉沉、缺乏興趣或燃燒殆盡的感覺是親密關系遇到墻壁時最早出現的信號。這時候,我們必須開始內省,或“尋找靈魂”才能讓親密關系繼續成長。
如果你現在或將來身處此種情形,你必須非常謹慎地選擇回應的方式。逃避解決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穿越”障礙。
有哪些墻和障礙呢?最常見的是受害者牢籠,覺得是對方迫害自己。
如何才能“穿墻”呢?如何走出受害者的監牢呢?雖說親密關系是沒有公式的,但還是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
1. 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先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
2. 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經驗。就是當你解決了一個問題,并不僅僅解決的是洗碗或電費的問題,而是你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問題。
3. 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的事百分之百負責。婚姻生活本質上是你一個人的事情,是你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狀態,然后了解自己內心的這個缺口就能解決的事情,不要去怪罪別人。
4. 自由并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能夠問出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發現親密關系當中到底有什么問題,找到這個問題,我們就更加接近自由。
5. 沒有什么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一切的東西,只要你用愛來對待,用愛的方法來解決它,就一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來到第四個階段——啟示階段
啟示的階段,雖然很很短暫,但它對一個人的生命卻會造成深遠的影響。當你能夠看清自己的本質時,你就會得到“啟示”。
啟示可以很戲劇化,也可以很微妙。有時你可以馬上察覺它的存在,但有時它卻以不易察覺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滲入你的腦海中。
想要接觸到自己的靈魂,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你可以走快捷方式,穿越“量子隧道”。
量子隧道
這個理論來自于氨氣分子,一個氮原子由三個氫原子圍著,正常情況下,氮原子不會移動,但科學家發現氮原子有時會游離于三個氫原子之外,但又瞬間回到原來的中心位置。
于是,科學家就做了一個假設,就是氮原子穿越了“量子隧道”,所以能自由移動。用它來說明“啟示”呈現的方式,卻是一個很好的比喻。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陷于怎樣的困境,只要我們的意愿是想了解無條件的愛,就有機會穿越“量子隧道”,從而立刻體驗到靈魂關系。
《親密關系》的作者是克里斯多福?孟,譯者是張德芬。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顛覆了以往的認知:親密關系要兩個人都付出很多,才能有美好體驗。
現在的認知是,婚姻走到最后,其實是一個人的事,那個人也是按你的意愿選的,而不是命運指使你的,靠自己就可以做到百分百的滿足,而不是只有對方做了滿足自己的事,才會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