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傷,身體會記
一項長達20年的醫學研究的結果顯示,童年逆境將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響,甚至會持續幾十年地改變他們的身體。童年逆境不僅影響孩子的發育軌跡,影響他們的生理機能,還會導致持續終生的慢性炎癥及激素失調。它甚至會改變這些人的基因呈現方式,改變細胞復制的方式,大幅增加心臟病、腦卒中、癌癥、糖尿病,甚至包括阿爾茨海默病的罹患風險。這項新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即使過去多年,即使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戰勝了心理上的童年陰影,你終究還是會敗給自己的身體。
童年經歷足以讓身體健康走向崩潰,假如確定是應激反應系統在其中起作用,那反之,它也開啟了一扇改善健康的機會之門。
在每一種自然現象的背后,都會有一種機制在運作——而我們要做的,便是仔細觀察。
假如你擁有正確數量的各種激素,它們將會在身體里協同合作讓身體正常運行;但假如你改變了其中一種激素的水平,其細微的相互作用便會失去平衡。激素失衡會造成各種直接及間接的影響。比如,增加的皮質酮會直接影響血壓,也會影響其他激素功能而間接造成生長及發展進程的遲緩及傷害。激素的相互作用告訴我們:人類的身體很復雜,而這一點至關重要。
皮質醇的最大作用就是協助身體處理長期應激反應。維持身體的動態平衡是生存的關鍵,所以,當人類的身體感受到環境的威脅,開始趨于不平衡時,皮質醇便會出現。
當身體感覺到危險,就會觸發一場保護自己的化學反應風暴。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身體會記得這場風暴。應激反應系統是人類進化的奇跡,它使我們人類這一物種能夠代代繁衍并生存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有應激反應系統,它被遺傳學及早期經驗仔細地校準,并由于高度的個體差異性而呈現出個體表現差異。
我們都明白,逆境、悲劇及困苦都是人生的一部分。盡管我們想盡全力保護孩子遠離疾病、分離和心理創傷,但有時這些事情還是會發生。而寄養兒童研究告訴我們,童年創傷可以被正確的支持和養育者的愛所撫慰。
孩子每經歷一項童年不良經歷,耐受性應激反應轉變成毒性應激反應的風險就會隨之增高,應激反應系統將使復雜的應激源被激活得更頻繁、更強烈。和小蝌蚪一樣,兒童對于重復的應激反應激活特別敏感。而多次遭遇不良經歷,不但會影響大腦結構及功能,還會影響正在發育的免疫系統與激素系統,甚至影響DNA解讀及轉錄的方式。
已有研究表明,成人體內的高水平皮質醇對大腦內的海馬是有毒的。
孩子表現出的癥狀越多,其皮質醇水平越高,海馬的體積越小。研究人員在12~18個月后再次給孩子們進行檢查后,發現孩子大腦中的海馬變得更小了。
這些孩子并沒有再次受到創傷,他們大腦中負責學習及記憶的部分卻在持續縮小,這意味著之前的不良經歷所造成的影響在持續對神經系統產生作用。
被破壞的應激反應系統并不只影響神經系統,也會影響免疫系統、激素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由于每個人的生理機能和基因組成不同,這種失調的表現方式也將因人而異。
應激反應過程里的幾個重要角色:杏仁核、前額皮質、海馬及藍斑核。這些部位處于應激反應的前線,長期的嚴重破壞一定會傷害它們,并從根本上改變它們的運作方式。另外,我們還要研究大腦的腹側被蓋區(VTA),它是大腦的快樂和獎賞中心,在行為調節和成癮機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杏仁核:大腦警報器杏仁核是大腦的恐懼中樞。它位于大腦中線附近的顳葉深處,被認為是最先進化出的大腦部分之一,這也是為什么它常被稱為“蜥蜴腦”。杏仁核是大腦邊緣系統中的關鍵角色,而邊緣系統的主要作用是支配情緒、記憶、動機和行為。
當杏仁核反復被慢性應激刺激,就會變得過度活躍。我們則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人們看到大灰熊時被嚇得屁滾尿流,或者診所中面對拿著針走進來的護士時,孩子們那些夸張的反應。有研究對羅馬尼亞孤兒院里受過虐待的孩子們做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他們的杏仁核均明顯增大7。另一個杏仁核長期反復被激活的后果是,它無法判斷什么可怕、什么不可怕。對那些本來不可怕的事,杏仁核也會向大腦發出錯誤的警報,就像故事《狼來了》里那個撒謊的孩子一樣。
藍斑核:攻擊控制器藍斑核是大腦中控制攻擊性行為的部分。它和前額皮質密切合作,二者在調節沖動控制方面的功能有重疊。失調的藍斑核會釋放過量的去甲腎上腺素,導致焦慮、激動及攻擊性行為的增加,還會嚴重地干擾醒睡周期,讓你的身體系統隨時隨地保持警惕,就好像“大灰熊一直在你身邊”一樣。
前額皮質:大腦指揮者前額皮質位于頭部額頭后面,即大腦的前端。與杏仁核被認為是最先進化出的大腦部分不同,前額皮質被認為是最后進化出的大腦部分。它被賦予推理、判斷、計劃和決策的能力。它被認為是大腦的執行功能中心,負責分辨矛盾的思想,考慮當前活動的后果,明確努力的目標,并表現出“社會控制”的能力。社會控制即壓制沖動,避免產生不被社會接受的結果。前額皮質就像管弦樂隊的指揮,為每個演奏者設置節奏和音量,把所有音符協調成連貫、優美和有序的動聽旋律。想想你上五年級時的某一天,老師正在講課,你的同桌將一團紙扔過了整間教室,你的死對頭正從桌子下踢你,而你暗戀的女生剛傳紙條告訴你她不喜歡你——正常運作的前額皮質時刻都需要處理這么多的信息。
在存在毒性應激反應兒童的身上,前額皮質的活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過度活躍的杏仁核向前額皮質發送消息,讓它減弱執行功能。另一種是,藍斑核釋放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充斥大腦,削弱了控制本能和沖動的能力。
前額皮質在大腦中起“剎車”的作用,抑制沖動以便人們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要知道,讓孩子安靜地坐著并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前額皮質功能的減弱會在不同人身上產生不同效果,在有些人表現為無法集中精力和解決問題,在另一些人身上則表現為出現沖動及攻擊行為。
海馬:大腦記憶庫海馬是大腦里兩個形狀類似海馬的小巧部位,主要負責轉化和保存記憶。當杏仁核遇到重大應激事件時,它會給海馬發出信息,破壞其編輯神經元的能力,讓大腦更難產生短期記憶和轉化長期記憶。
腹側被蓋區:賞罰中心腹側被蓋區就像身體里的“拉斯維加斯”,負責獎賞、動機、成癮等功能。它的機能主要源于多巴胺——一種讓你感覺愉悅的神經遞質。當你喝咖啡或吃巧克力蛋糕時,多巴胺就會給大腦獎賞,讓你充滿愉悅感。當應激反應系統一再超負荷運轉,就會損害多巴胺受體的敏感性,讓你感受快樂的條件越來越高,也讓你變得越來越不容易滿足。
研究表明,童年不良經歷與激活腹側被蓋區的物質之間存在著“劑量—反應”關系。
想要阻止年輕人吸煙酗酒,甚至藥物成癮、吸毒,就要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中了解是否存在不良經歷而導致多巴胺異常運作。
經歷了毒性應激反應的人,由于激素對腹側被蓋區的影響,使得大腦對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渴望升高;同時,皮質醇水平的升高也使得身體更難以代謝糖類且更容易儲存脂肪。最后,瘦蛋白激素和食欲刺激素也被應激反應激活,讓人的食欲變強,讓腰圍越來越粗。
如果你因毒性應激反應導致皮質醇水平更高,會讓你更渴望高糖、高脂肪食物,會讓你在面對西蘭花和薯條時,毫不猶豫地選擇薯條。
我們的研究數據表明,毒性應激反應的潛在機制無比強大,它會造成嚴重的代謝紊亂。
免疫系統使用“細胞因子”來激活身體對傷害或疾病的反應。“細胞因子”即“細胞搬運工”,會刺激身體制造更多白細胞,而白細胞可以抵抗感染并激活不同類型的細胞,并刺激那些細胞產生抗體,吞噬細菌。免疫系統還會激活炎癥,比如皮膚被蟲咬時變得紅腫。
應激反應失調對免疫系統和炎癥反應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幾乎所有的免疫系統成分都受應激激素影響。長期暴露的應激激素會抑制或激活某些方面的免疫系統,而且這些抑制或激活都是有害的。
孩子出生時大腦或神經系統沒有完全發育一樣,免疫系統也是在出生之后才慢慢發育成熟。嬰兒的免疫功能很弱,所以母乳喂養非常重要,因為媽媽的抗體能夠保護嬰兒免受病毒感染,并增強他的免疫系統。為什么人們會在帶嬰兒出門玩耍這件事上猶豫不決,嬰兒的免疫力較弱就是一大原因。
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水平超高,會造成免疫系統功能的終身改變,甚至導致疾病。
如果“國防部部長”派遣部隊去攻打身體的“入侵者”,軍隊會攻擊正確的敵人,但有時卻會誤傷。而身體的炎癥越多,攻擊身體自身組織的概率就越大,最終就會導致自身免疫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炎性腸病和多發性硬化癥等。童年不良經歷造成的毒性應激反應會擾亂免疫系統,導致炎癥增加,這就好比加派了更多軍隊在身體中四處游蕩,從而也增加了誤傷的概率。
研究人員還發現,即使歷經20年,曾被虐待過的人身上四種不同炎癥的標志物仍比一般人高12。這一發現是對童年不良經歷研究的一個重要補充:如果一個人的童年逆境在發生時就被記錄,那么就能通過證明童年逆境先于生理傷害來加強兩者的因果關系。
我們現在知道,平衡的免疫系統對健康至關重要。那么,當我們意識到童年不良經歷會終生損害免疫系統的發展和調節時,也就能夠理解,通過童年不良經歷研究可以戰勝一些疾病,甚至死亡。
童年不良經歷會導致成年后的身體健康問題,那時童年時期早已過去,而問題還在延續。
如果一個嬰兒缺乏與養育者豐富的眼神交流、面部表情模仿或依偎和親吻,就會損傷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妨礙正常生長和發育。當一個嬰兒不被照顧或關心,即使她攝入足夠的營養,也不會長得很好。
為什么童年不良經歷會“代代相傳”?對于許多家庭來說,毒性應激反應似乎會比某些遺傳性疾病更穩定地遺傳給下一代。
媽媽的吻改變DNA
母親的舔舐行為不僅影響了幼崽的“童年”,還會在其整個生命周期里持續發生作用。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影響會傳遞到下一代,因為當被“高舔舐”的雌性幼崽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時,往往也會成為“高舔舐”者。
研究發現,是鼠媽媽通過舔舐向幼崽傳達的信息改變了幼崽的應激反應方式。這種變化的機制,并不是由DNA變化引起遺傳改變的經典遺傳變異,而是DNA沒有變化的表觀遺傳變異。
許多人認為基因和環境是獨立的:人生來就有一套決定你生理和健康的遺傳密碼,就是基因;在成長中獲得的能塑造性格和價值觀的經驗,就是環境。基因和環境哪個更重要,人們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爭論也越來越少。科學家現在可以明確地說,兩者并不是截然對立的關系。基因和環境同時塑造了生理和行為,兩者的同步性決定了我們的外表和我們身體的機制運作,并最終決定了我們是誰。
DNA作為遺傳密碼,是人類生理系統的基本藍圖。你的身體使用這套代碼作為模板,產生構成新細胞的蛋白質,并確保細胞的所有功能都正常發揮作用。每一個細胞的哪些部分轉化為蛋白質都由你的基因來決定。而環境,則在你的基因創造新細胞的過程中起著巨大作用。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科學家發現,其實身體并沒有真正“讀取”DNA的每一個代碼。在細胞成型的過程中,表觀遺傳標記——位于DNA頂端的一層化學標記物,能夠辨認出哪些基因應當被讀取并轉錄成蛋白質,哪些基因不能被轉錄。表觀遺傳標記的地位還在基因之上,它們和基因一起傳給孩子。
基因就像樂譜中的音符,表觀遺傳標記就像提示重音、旋律、急緩和哪個部分應該被跳過去的記號。表觀遺傳標記由經驗決定,會被環境改寫。
應激反應的激活就是環境改變表觀遺傳標記的一個重要途徑。當你的身體試圖適應某些應激時,它會打開或關閉某些基因,特別是那些會調節你將來應激反應方式的基因。表觀遺傳標記利用基因來響應環境的過程,叫表觀遺傳調控。這就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毒性應激反應能夠影響我們一生的健康。
一個4歲的孩子如果不小心摔斷了骨頭,這種創傷不會寫入他的表觀遺傳標記,從長遠來看,并沒有影響到他的健康。但是,當一個4歲的孩子經歷長期不幸時,一些調節大腦、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產生應激反應的基因就會被激活,并一直保持激活狀態,從而改變孩子的生理運作方式,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患病和早逝。
表觀遺傳調控的修飾方式主要是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DNA甲基化是一種叫甲基的生化標志附著在DNA序列的開端。這種標記能夠阻止基因被開啟,它就像掛在賓館門把手上的“請勿打擾”門牌,告訴DNA管家小組不要進來將基因序列翻譯成蛋白質。它從根本上使一部分遺傳密碼變得沉默。
組蛋白是保持遺傳物質鎖定的蛋白質,阻止DNA轉錄機制找到它。當某些生化標志附著在組蛋白上時,組蛋白就被修飾。它們會改變形狀并變得開放,允許DNA被讀取和轉錄。
米尼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高舔舐”鼠媽能夠促使幼崽釋放高水平的血清素。血清素是天然的抗抑郁藥,它能調適心情。血清素不僅能使鼠寶寶感覺更好,還能激活一種化學過程,從而改變調節應激反應的部分DNA的轉錄。米尼教授和同事們的研究證明,舔舐行為改變了鼠寶寶DNA的表觀遺傳標記,導致應激反應的終生變化5。
這種表觀遺傳變化就像是大自然的溝通捷徑。當鼠媽媽不舔幼崽時,相當于告訴它們,環境中有一些需要警惕的東西,它們應該處于高度警覺的狀態。與等待基因的漫長調適相比,通過表觀遺傳標記將環境信息傳遞給幼崽,顯然更迅速便捷。
長期變化的機制不會是源自遺傳。
應激反應影響端粒長度和健康,繼而對患病風險產生重大影響。
端粒是DNA鏈末端的保險杠。端粒是非編碼序列,它們不制造蛋白質,看起來似乎并不是體內的超級活性物質。但研究人員發現,端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保護DNA鏈,確保每次被細胞復制時,復本都和原版一樣。端粒對于環境非常敏感,就像汽車的保險杠一樣,面對撞擊時它們總是首當其沖。任何生物化學上有害的事物,如應激,對端粒的損害都比對DNA大得多。
當端粒受到傷害時,它們會向細胞的其余部分發送信號,提醒細胞,保險杠受撞擊的次數太多了,應該做出反應。這時,細胞有兩種主要的反應方式。1. 細胞在端粒變得太短時開始衰老,這是科學意義上的“衰老”——細胞退役,不再工作;2. 細胞讓膠原蛋白減少,而如果負責制造膠原蛋白的成纖維細胞不再正常運作,會讓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10歲。
端粒如果受到太多損傷,就會變得過短,從而導致細胞衰老、疾病或癌癥。
童年逆境會導致成年人的端粒變短6。這表明,早期應激對細胞衰老和疾病過程造成了持久影響。
大多數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端粒比正常人短8。然而,如果成年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沒有遭遇童年逆境,那他的端粒就不會比正常人短。
好消息是,即使你的端粒縮短了,只要保持其健康,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的縮短。那么,如何保持端粒健康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提高端粒酶的水平。端粒酶是一種能延長端粒的酶。最新研究表明,即使你的端粒天生就比正常人短,也可以通過冥想和運動等方式來提高端粒酶水平,進而延緩衰老。
許多有過童年不良經歷并努力克服其影響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面對什么。沒有人告訴他們,他們的應激反應系統可能會出問題,更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
毒性應激反應的患者往往是由于行為問題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癥狀而引起兒科醫生的注意。這其實是個好消息,因為他們很可能因此被介紹到心理醫生那里進行治療,而心理醫生可是少數已經認識到童年不良經歷和健康不佳之間關系的醫生之一。然而,還是有許多醫生不知道哮喘和糖尿病這樣的臨床疾病,也可能是毒性應激反應的表現。正如我們從迭戈身上看到的,心理治療是對毒性應激反應患者最好的治療方式,無論他們的癥狀是否表現為行為問題。
在成為臨床醫生多年后,利伯曼博士開始明白,孩子們需要從令他們困惑的事件中創造出自己能理解的故事或敘述,以理解所發生的事情。當沒有明確的解釋時,他們會自己編出一個解釋。而這時,心理創傷與剛發展出的自我中心意識的共同作用常常會導致孩子們解釋為:“是我讓它發生的。”
親子療法考慮了父母和孩子都要面對的應激源,包括其他家庭成員、社區、工作或失業等一切會影響親子關系的因素。這樣,患者就能夠在過去的創傷和現在的應激源之間找到關聯,更好地識別其觸發因素并學會應對。
研究人員發現,母親有抑郁癥的嬰兒通常會在調節睡眠上更困難2。他們每晚的平均睡眠時間比正常嬰兒少97分鐘,并常常在夜間醒來。童年逆境明顯增加了睡眠障礙的罹患概率。睡眠障礙包括噩夢、失眠、嗜睡、夢游和精神性睡眠障礙
缺乏睡眠,會造成炎癥的增加和免疫系統有效性的降低6。當你昏昏欲睡時,你的免疫系統就會進行系統升級,利用這一“停機時間”來校準它的防御系統。眾所周知,當人生病時,睡眠很重要;但睡眠在健康時也同樣重要。缺乏睡眠會使人更容易生病,因為免疫系統無法有效抵抗不斷侵入的病毒和細菌。
睡眠不足也會造成如生長激素等激素的減少及影響DNA轉錄,這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嚴重,容易影響生長發育7。
我們發現,從毒性應激反應的潛在生物機制出發,通過調節睡眠并輔以綜合心理健康服務的方法能夠有效幫助患者平衡應激失調的癥狀,從而改善健康狀況。
研究表明,規律的運動有助于人體釋放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就像大腦和神經細胞的營養液9。它活躍在大腦中負責學習和記憶功能的一些部位,比如海馬和前額皮質,并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很早就知道,運動能改善心血管健康,但這個研究指向了令人興奮的新方向——運動不僅能鍛煉肌肉,還能鍛煉大腦。
要治療毒性應激反應,解決免疫系統失調和改善大腦功能同等重要。有規律的運動被證明有助于調節應激反應系統和減少炎癥細胞因子10。細胞因子是激發免疫系統并通告它準備戰斗的化學警報。對于一個有毒性應激反應的人來說,適度的體力活動可以幫助身體更好地決定要選擇哪些“戰斗”。雖然適度的運動有助于更好地調節應激反應系統,但也沒有必要報名參加那種超級馬拉松比賽。如果運動過度,身體的劇烈損耗反而會使皮質醇水平升高。
炎癥是免疫系統對抗感染的方式之一。與身體其他系統一樣,平衡至關重要。過多的炎癥也會導致消化問題、心血管并發癥等各種問題。多吃富含ω-3脂肪酸、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于對抗炎癥,幫助免疫系統恢復平衡11。相比而言,高糖、高淀粉、高飽和脂肪的飲食會增加炎癥12。選擇一種更健康的飲食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適量運動,患者們的生理系統能更好地平衡。
身心覺知活動
冥想被證明與改善動脈狹窄有關,對于患有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來說,這可能是能挽救生命的方法。
冥想能夠降低皮質醇水平,增強健康睡眠,改善免疫功能,減少炎癥,保持我們生物系統的平衡,減輕毒性應激反應的影響。
如果應激反應會讓人體產生負面的化學反應,那么,舒緩的冥想練習則能夠更正這一切。如果說,應激激活了交感神經系統,那冥想則激活了副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降低心率和血壓,它直接對抗應激反應的影響。從應激反應與神經系統、內分秘系統及免疫系統之間的聯系可見,一個更平靜、健康的大腦正是一個逆轉毒性應激反應的絕佳起點。
通過實踐,我們逐漸找到了對毒性應激反應進行臨床干預的有效方法。我們從患者身上看到,睡眠、心理健康、人際關系、運動、營養和冥想是對治療至關重要的6項因素。相關研究文獻也為此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它們都作用于潛在的生物機制,即失調的應激反應系統與隨之而發生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紊亂。
假如有更多人能夠識別存在毒性應激反應的孩子,并進行早期干預,治療他們的應激反應失調,那么不僅可以預防不良健康后果,更可以防止不良社會后果。
創傷不僅僅是從父母傳給孩子,甚至會從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嵌入社會的DNA中。
童年逆境會激活大腦中與警覺、沖動、恐懼等負面因素相關的神經通路。如果我們能夠及早識別有高毒性應激反應風險的孩子,就可以利用大腦細胞和神經突觸的高可塑性及時干預。
苯丙酮尿癥是由缺乏一種酶引起的疾病,導致身體無法代謝苯丙氨酸。苯丙氨酸是一種存在于大多數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包括母乳和嬰兒配方奶粉。若無法代謝,苯丙氨酸的副產品會慢慢在體內積聚,慢慢毒害發育中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瑪格麗特的癲癇發作,正是這種苯丙氨酸副產品毒性積聚的結果。苯丙酮尿癥是可以治療的,無須昂貴的藥物或手術,只要停止給孩子喂食任何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即可。如果你曾經注意過罐裝健怡蘇打水上的文字,你可能會疑惑為什么要印“本產品含有苯丙氨酸”。印這行字的目的就是幫助苯丙酮尿癥患者避開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
過去幾十年的神經科學研究,解釋了為什么童年逆境會對兒童發展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因為它們影響著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期和敏感期。
關鍵期是指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某一時期的經驗缺失會導致不可逆的變化7。我們對“關鍵期”的了解,大多來自對雙眼視覺的研究,這項研究關注通過雙眼的輸入感知深度和創建三維圖像的能力。如果嬰兒的眼睛不齊,比如斗雞眼或斜眼,其大腦將難以創建連貫的三維圖像,且深度感知能力也會受影響。如果在8歲前發現并予以矯正,孩子就可以繼續發展成正常的雙眼視覺。但8歲之后,眼睛發展的關鍵期窗口會關閉,獲得正常三維視覺的機會將永久喪失。雖然有新的研究數據表明,雙眼視覺的窗口開啟時間可能比8歲要長,但仍是越早干預越好。當然,這也指引我們去思考是否能將已經關閉的窗口重新打開。敏感期是指大腦對環境中的刺激反應特別靈敏的時期。與關鍵期不同的是,敏感期結束后窗口并不會完全關閉,只是變小了很多。語言的發展就有很典型的敏感期。眾所周知,孩子學習一門新語言要比成年人容易得多。我有一些歐洲朋友,他們的孩子能流利地說四種語言,比如英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而且每種語言的口音都非常完美。而我自己,在一個語言學習平臺花了幾年時間和幾百美元,我的法語還是爛透了。
關鍵期和敏感期是神經可塑性最強的時期,這時大腦具有根據刺激重新布線或重組的能力。神經元和突觸的生長和變化可能發生在大腦應對損傷、運動、激素變化、情感體驗、學習甚至思維的反應過程中。神經可塑性讓我們的大腦隨著我們的經歷而變化,這是件好事。
大腦有兩部分具有可塑性,即細胞和神經突觸。神經突觸可塑性是指一個腦細胞與另一個腦細胞之間連接強度的變化是可塑的。這有點像你的聲音從低語變成了吶喊。細胞可塑性則是指相互連接的腦細胞數量的可塑性,就像一個人喊叫和整個體育場的人共同喊叫的區別。神經突觸可塑性是終生具備的,而細胞可塑性在嬰幼兒期發展得最快,大約90%發生在孩子6歲以前,剩下的10%會延續到25歲左右。
童年逆境會激活大腦中與警覺、沖動、恐懼等負面因素相關的神經通路。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及早識別有高毒性應激反應風險的孩子,我們就可以利用大腦細胞和神經突觸的高可塑性及時進行干預。重新連接神經通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實施早期干預,防止應激反應失調,并建立緩沖應激反應的機制,如親子心理治療。這樣做,就是給了大腦一個重新健康成長的機會。
嬰兒出生時,腦細胞是供大于求的,所以會經歷修剪過程。不經常使用的腦細胞會被修剪,而常使用的腦細胞會得到加強。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生活經驗,都能決定一些大腦神經通路被激活,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加強。從這個意義上說,早期的經驗塑造了大腦。
那對于已經長大的人呢?好消息是,在學習新技巧方面,青春期、孕期和生育期的激素變化會重新打開神經可塑性的窗口,而被認為是額外的敏感期8。產生變化的激素主要是性激素和催產素。男性的睪酮、女性的雌激素和黃體酮是導致青春期出現痤瘡、體毛、乳房發育、月經來潮等的性激素。催產素是一種強有力的結合激素,女性在分娩期間和產后,身體會高水平釋放這種激素。而這些激素都會刺激神經突觸可塑性,增強人們學習和適應環境的能力9。這些時期也就代表著治療的特殊機會,也是在錯過了童年期后,還能讓大腦“重新連接”的理論基礎。更好的消息是,你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增強神經突觸可塑性,比如,保證良好的睡眠、經常運動、營養飲食和冥想。但成年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因為這些措施對成年人的效果不如對幼兒那樣強烈或迅速。所以,開始得越早,辦法就越多。幼兒最容易受到逆境的傷害,但如果干預措施啟動得早,他們就有很大的治愈機會。利用生物學原理來進行治療,永遠不會太晚。
如果一個孩子在一個應激源強烈的社區環境中長大,但能得到養育者的良好支持和健康照顧,他很可能會表現為可適應的應激反應,而不是毒性應激反應。
某些嬰兒出生時患有黃疸,皮膚和眼睛會呈現黃色。超過60%的新生兒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黃疸。皮膚明顯發黃是黃疸的典型癥狀,這讓兒科醫生知道,嬰兒體內有一種叫膽紅素的化學物質超標。膽紅素是身體分解老化的紅細胞時產生的。它由肝臟自然處理,并從身體排出,這就是小便呈黃色的原因。但是,嬰兒出生后一般需要成長一段時間,他們的肝臟才能發揮功能,因此,膽紅素積聚了起來。通常,膽紅素是無害的,但如果其水平過高,就可能會穿過血腦屏障,造成腦損傷。
父母健康是保證孩子健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像乘坐飛機遇到飛行危機時,空姐會提醒父母,在給孩子戴上氧氣面罩之前,先戴上自己的氧氣面罩。
當孩子們有了強大的緩沖器時,他們就能擁有超強的復原力。
治療永遠不晚。雖然針對毒性應激反應的干預治療對成年人的效果可能不如對孩子那么好,但仍然是有效的。或許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最重要的是首先認識到問題所在。
許多應激反應過度的人不知道他們身體里發生了什么,所以他們花大量時間來治療癥狀,而不是找問題的根源。一旦人們清楚了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朝著康復邁出了第一步。對于有毒性應激反應的人,我推薦改善六個方面:睡眠、運動、營養、冥想、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先審視自己這六方面的表現,再和醫生交談,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如有必要,可以去看睡眠科、營養科或心理健康科。
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對抗毒性應激反應。如果你討厭瑜伽和攀巖,那你可以選擇跑步或游泳,只要每天做一個小時的運動就非常好。同樣,也有許多種心理健康干預措施可以發揮作用,只要它們以緩解創傷為治療中心即可。理想狀態是最大化地改善六方面,因為成年人的大腦不如兒童的可塑性強。你在六方面改善得越多,就越能減少應激激素,減少炎癥,增強神經可塑性,延緩細胞老化。
“有時候,很多人都期待出現一顆神奇藥丸,但忽略了我們人類有著能治愈我們自己和彼此的強大力量。看,有研究將兒童的毒性應激反應定義為‘沒有緩沖養育者的情況下大腦和身體的長期變化’。所以,想想這對我們成年人的意義。我們因為應激反應損害了彼此的健康,但我們也有能力從生物學上治愈自己和他人。
“催產素實際上可以由我們的身體自然產生。身體會在分娩過程中大量釋放催產素。它不僅幫助子宮收縮,把嬰兒推出體外,也是一種強大的結合激素,拉近寶寶和母親的關系。所以當你的寶寶出生時,你會覺得一生中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事物,你會為這個小可愛擋子彈。催產素不僅在分娩時釋放,在性愛、擁抱、依偎及和諧的人際關系活動中也會釋放。它通過抑制大腦和身體的HPA軸來緩沖應激反應2。此外,它還被證明具有抗抑郁作用。可見,我們從生理學上也確實有能力改變我們自己和彼此。我們不需要等著神奇藥物出現。我相信現在已經有了一些強大的辦法來中斷童年不良經歷的代際傳遞。”
大多數童年不良經歷都是代代相傳的。
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社會層面,童年不良經歷和毒性應激反應都會因保密和羞恥而瘋狂成長。我們無法治療人們自己拒絕承認的病。通過童年不良經歷篩查,醫生們承認了這種問題的存在;通過與朋友和家人坦誠相待,人們可以正視童年不良經歷的存在,從而把毒性應激反應作為我們的一部分。
毒性應激反應是應激反應中斷的結果。這是一種基本的生物學機制問題,而不是金錢問題、鄰里問題或性格問題。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對方,我們可以將彼此視為具有不同經歷的人,而這些經歷觸發了相同的生理反應。我們可以拋開責備和羞恥,就像對待其他健康問題一樣來解決童年不良經歷問題。這類問題的本質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與流感和茲卡病毒一樣。
童年不良經歷是我們所有人共同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這一點,那就不會猶豫不決,而會團結一致,為打破共同的困境而努力,為每個人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
孩子要在學校集中注意力學習,就需要調動自己的前額皮質,讓杏仁核警報保持關閉。
對于他們服務的許多孩子來說,作為警報的杏仁核總是處于高度警戒狀態,皮質醇恒溫器過熱。一個良好的養育者是毒性應激反應的天然解毒劑,能夠緩解孩子的應激反應,但社會弱勢群體的孩子長期處于缺乏“解毒劑”的狀態。
一個有注意力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孩子會擾亂一節課,但是,假如同時有30個這樣的孩子存在,那將會觸發一種火藥盒效應,導致學校里的每個人都無法好好學習。
“轉變計劃”旨在探索從生物學角度與學生合作,而不是與之對抗的方法。先解決應激反應失調的問題,然后處理現實的問題。先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選擇來應對應激,如退到一個安靜的空間或用一個小動作提示學生數到10,然后深呼吸。
研究告訴我們,僅僅為孩子們營造豐富的環境來改善他們的學習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健康依戀、應激管理和自我調節來“剎車”,也就是讓杏仁核能有效抑制認知功能。這樣,才可能有效提高那些生活在逆境中的孩子們的成績。
毒性應激反應會影響我們的學習方式,甚至與父母的關系、生活或工作中的反應。它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孩子,也會影響我們未來的收入,以及我們的自我認知。它從我們大腦中一個腦細胞與另一個腦細胞的連接開始,最終影響整個社會的所有細胞,從家庭到學校,從職場到監獄。
應激反應機制是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生物機制。威脅等于反應,不管威脅以什么形式出現,生物機制的反應都會被觸發。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森林中,森林里存在著不同種類的熊。有的熊叫“種族”,有的熊叫“貧窮”,有的熊則叫“暴力”。不管你遇到了哪種熊,都會觸發你的應激系統。不幸的是,很多住在森林里的人也許同時面對著“貧窮”“種族”和“暴力”三種熊。對他們來說,那是一面又一面的墻。但是,還有的熊也可能叫“父母有精神疾病”“父母離異”或“父母藥物上癮”。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遇不到“貧窮”“種族”和“暴力”的熊,卻深受“父母有精神疾病”“父母離異”或“父母藥物上癮”等熊的困擾。
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中很容易,因為這是影響你的最大因素。但也正是這種心理,在殺死所有人。它以“我們和他們有區別”的觀點來界定問題,從而導致問題長期存在。要么我們領先,要么他們領先。這會很快導致一場爭奪資源的斗爭,這場斗爭使解決同一個問題的共同努力分崩離析。
我們無法抹去孩子的經歷,也不能給他制造萬能保護膜,但我們可以利用生物學療法來減輕影響。與毒性應激反應的影響相比,我們所做的仍然太少。如果能有更好的診斷方法,有更好的治療方法呢?
知道童年不良經歷會導致應激反應受損,繼而產生毒性應激反應,而毒性應激反應本身就是一系列破壞性生理機能和疾病狀態的驅動力。
當我們了解到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在于童年逆境,解決辦法就出現了——減少兒童逆境的劑量,增強養育者的緩沖能力。從這里開始,我們可以繼續努力,將這種理解轉化為開發更有效的教育課程,研究血液檢測方法等醫療手段去識別毒性應激反應的生物標志物,從而探索更全面的解決方案。一點一點地減少傷害,一步一步地推動實踐。
當你了解童年逆境影響的人的生理機制后,你就可以用無數種方式來改善人們的狀況。這就是引發變革的原因。當轉換了視角,改變了認知,一切都暴露出來,世界將變得不同。
當我意識到自己狀態不好時,我最先想到的是如何防止傷害到我的孩子。我知道,我的崩潰不僅僅會影響我自己。
覺察自己的應激反應
童年逆境的長期影響并不都是負面的。對于某些人來說,逆境可以培養毅力、共情力,并讓人更愿意保護他人,激發自我活力。但對于所有人,逆境的影響都會寫入我們的身體和DNA,成為我們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并不認為,和童年不良經歷一起長大的人必須“克服”童年影響。我也不認為,忘記童年逆境或責備它是有用的。首先,我們應既不將其影響和風險視為悲劇,也不看作童話,而是當作介于兩者之間的有意義的現實。一旦你了解了你的身體和大腦在特定情況下是如何反應的,你就可以在處理事情時保持主動。遇到能觸發應激反應的因素,你就知道如何支持自己和你愛的人。
逆境如何破壞家庭脆弱的生態系統,讓我們因此而不堪重負,理解這一過程非常重要。當我們理解這一切后,假如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利用科學知識,更好地幫助自己和他人,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孩子。作為父母或養育者,我們可能難以承認自己的掙扎,很容易陷入內疚和羞恥的情緒中,我們會感到自己讓孩子失望了。但是,我希望你能從本書中理解逆境對你的影響,明白它并不是你的恥辱。我們不用責備自己,這沒有任何幫助。
如果你有童年不良經歷,要察覺自己的應激反應失調是很困難的。而尋找資源進行自我調整,讓自己走上治愈之路更困難。如果你已為人父母,你將面臨雙重挑戰,因為你不僅要照顧好自己,還要保護好孩子。但是,我們得知道,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就能保護好孩子,二者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困難時刻的支持
從醫經歷讓我明白了心理創傷和逆境是怎樣塑造我們的自我及影響我們的身體的。
無論是簡單地學會識別自己的應激反應,了解它在何時可能被激活,還是弄清楚如何以一種健康無害的方式做出反應。或是作為一個孩子的導師去幫助他,或者向醫生請教毒性應激反應的知識。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些什么,來共同改變整個社會對童年不良經歷的理解和應對。我相信,當我們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童年不良經歷問題時,我們不僅有能力改變我們的健康,也有能力改變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