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本章出自:學而篇
【注釋】
①子:中國古代對有學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 yuè: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③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這里指“有德者”。
【翻譯】
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和練習,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嗎?”
【感悟】
我記得在初中學《論語》時,這就是我們學習的第一句語錄。
學和習大概是兩個概念吧,我理解為從他人之處學習,然后又自己按時練習。所以只學而不習還是難以成就。學習就是把別人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過程。
這里的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雖遠也能來到身邊,人生可得知己,這的確是值得快樂的事。
人不知而不慍,其實很難做到。個人覺得這里的不知包括了自己籍籍無名確實不被人知曉,大概也指被人知卻只是別人的誤解。
面對誤解,誰能不動怒?所以說君子修行,其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