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應該是近五年來我讀書最多的一年,雜七雜八看了不少本。選書的范疇依然是除了雞湯和成功學以及教學性質的,其他的門類基本不挑。不過在閱讀載體方面,我漸漸開始從Kindle開始回歸紙質書了。
很久以前我也堅持“不翻動書頁,不聞見墨香,怎么能算讀書呢?”,直到我真的得到一臺Kindle。
Kindle的小巧便攜簡直太方便了。只占據小小的一點空間,就能同時攜帶數量眾多的書籍,隨開隨選隨看,只需要隔上一周兩周充一下電就好了。我今年二刷了唐穿、看了一半歐洲史、還有再次復讀了鬼吹燈第一部,都是用Kindle完成的,而讀書的時間大部分是工間休息和出差路途中。此時我逐漸覺得,之前那套非紙質書不讀的觀念有點過于矯情了。
本來Kindle極大地方便了我出差路途看書的需求,電子書也極大的降低了閱讀成本。然而由于工作性質我出差時基本都是在飛機上。起飛和降落階段的兩個三十分鐘通常是不允許使用任何電子設備的,Kindle也不例外。每當此時我很羨慕旁邊抱著紙質書還能寫寫畫畫的同事。
除此之外,Kindle原本的一大優點卻成了影響我安心閱讀的因素——存儲了大量五花八門的書籍,使得我這個沒長性的人很難安心讀完一本書。經常是讀兩分鐘《時間簡史》又想起看了一半的《上帝在擲骰子》,一邊翻著《耶路撒冷三千年》腦子里還轉著《烏合之眾》……結果這四本書哪本也沒認真看完。
于是,我又開始看紙質書,利用飛機上的(幾乎)所有時間,過去的兩個月已經看完了《克蘇魯神話》和《十字軍東征簡史》,現在已經翻開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其實Kindle和紙質書我覺得真是沒法分出個高下。大容量、便攜和網絡使得Kindle有紙質書籍無法比擬的便利性和優勢。但從閱讀這件事的習慣上來看,紙質書還是難以取代。至少對我來說,大概因為我翻紙張書頁的歷史畢竟也有二三十年了,更習慣真實紙張與光線組合出的視覺體驗,以及捧著書時一系列肌肉動作所帶來整體感受吧。
對我而言,消磨時光的閱讀Kindle是絕對OK的。但當我想要靜心的認真一本書時,可能還是抱著厚厚的一本心里更踏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