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笑?如果有人問你這個問題,相信你的答案99.8%一定是:因為開心!
但是為什么會開心?可能99.8%的人都答不上來。如果讓你講個笑話,也逗別人開心一下,你可能就懵逼了!
你一定會覺得,我天生就沒什么幽默感!
然而,我想說的是,幽默不是天生的,幽默其實是有套路的!就像是喜劇一樣,劇本總是寫出來的,不是天生就存在的。
本文將從三個部分,跟大家探討幽默的邏輯,即為什么我們會笑?
第一部分:人為什么會笑
引起人們笑的背后邏輯,總歸來說有那么幾點:
1、打破預期
2、看他人出丑
3、簡化表達難以啟齒的客觀事實
4、喚醒之前的記憶笑點
1、打破預期
創造意外,是一切幽默的核心!
簡單來講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對于打破預期,大致有以下3種方式:
原本不相關的信息,借助修辭手法,使之產生相關性
這種大多數出現在語言幽默上,比如說相聲、脫口秀等等。比如說,某期脫口秀大會韋若琛的段子:
突破預期的神轉折
這種神轉折是喜劇創作的核心,如果是連續多層次的預期突破,往往可以產生疊加效果,笑聲不斷!
比如,笑傲江湖周云鵬那一期盲撲:
在快速的語境下,人們的思緒會跟隨著表演者,通過思維轉折產生笑點。
超出正常的認知
打破正常的認知,把不正常合理化,以夸張、突兀的行為行為,讓人產生一種“這樣也行”的驚訝!
比如說,百變大咖秀的王祖藍,扮演妃子的宋小寶!
2、看他人出丑
看到他人出丑,是除了打破預期之外,創造笑點的第二個核心要點。
特別是那些很得瑟,很囂張的時刻突然改變出丑,就會引起笑聲,簡稱帥不過3秒!
比如說,開心麻花的電影《羞羞的鐵拳》,沈騰從空中飛落,直接下跪的場景。
當然,這種出丑一般不會造成太嚴肅的后果,比如說造成傷害,事態過分嚴重等。如果出丑程度太嚴肅,那么人的情緒就會轉向可憐,而不是笑了。
比如說比如說經典的小品《吃面》,宋小寶的連吃10多次碗面,臺下的觀眾被逗的哈哈大笑,因為觀眾知道,這是在表演,不會出什么事兒。
如果換成臺下訓練,為了在臺上能吃完5碗面,臺下要每天強迫吃到吐(雖然不太可能),那這種嚴肅感就不會讓人產生笑容,而是會引發人的憐憫心了。
3、簡化表達難以啟齒的客觀事實
對于那些無法通過直白的表訴,或者可能會被和諧的信息,通過某種合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樣可以產生笑點。
難以啟齒的話題,大致有兩種:
其一、想說卻不能說(正經的)
其二、自己不愿意說(不正經的)
想說卻不能說(特別是政治上的話題)
諷刺某些可能會被和諧的話題或社會風氣的冷幽默,往往可以讓人會心一笑,最常見的手法就是惡搞。
比如去年美國大選,特朗普當選,網友便通過惡搞表達對此的不滿。
自己不愿意說(不正經的)
比如說很多人喜歡講段子,特別是黃段子。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性往往是人們難以啟齒的話題,也正式因為如此,所以性話題,天生就自帶段子光環。
關于性的段子,把握的好那就叫解風情,把握的不好,就會讓人產生厭惡感,被當成耍流氓了!
評判把握好不好的標準是:信息的隱晦程度能否讓人接受,并產生相應的聯想。
比如說,老司機費玉清的黃段子。(不知道費玉清的可自行百度)
4、喚醒之前的記憶笑點
通過語言或場景引導,喚醒受眾記憶中的笑點,重新點燃人們的笑容。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聊到一些話題時,有些人會突然莫名其妙笑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談起費玉清,你可能會想起他“嘿嘿嘿”的段子,聊起宋小寶,你會想起“瞅你這損色”的搞笑片段,想起王祖藍,會想到他在百變大咖秀毀三觀的葫蘆娃。
第二部分:笑點背后的心理邏輯是什么
1、獲取短暫的滿足感
通過對比他人的境遇,是短暫滿足生命欲求的表現??此顺龀螽a生的滿足,本質上就是通過自己和他人出丑產生的對比,得到一種高人一等的滿足感。
這就是為什么謙虛的人和會自嘲的人總是比那些傲慢的人更受歡迎的原因。
因為沒有人會原因承認自己低人一等。
2、焦慮釋放
焦慮的產生,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想得卻不可得形成的壓抑和不安。通過大笑這種行為(行為補償),可以使這種壓抑,短期內得到滿足,從而產生多巴胺,使人產生快樂!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感到很大壓力的時候,會想去看喜劇、看綜藝等節目來調節情緒的原因。
第三部分:幽默技能的巧用原則
1、永遠都不要讓用戶猜到你接下來要說什么!
要讓用戶猜不到,那就要遵循笑點創造的第一個原則,打破觀眾的預期!
那打破預期怎么做呢?可以分兩步走:
其一,打破順延思維
人的思維是保持連貫的,受眾永遠想的都是接下來的那一步,你要做的就是說出接下來出現的第二步。這就需要挖掘事物的相同點,形成思維轉折。
比如說:“把一條蚯蚓分成九段,等九段分別長成九條蚯蚓之后,他們會是什么關系?”儼然一個嚴肅的生物學問題。
當你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生物學相關話題對吧?
然而,網友的回復是:“最熟悉的陌生蚓”!
通過“蚓”和“人”的相似音,把嚴肅的生物學問題,突然打斷,跳躍成一首歌的名字,而且還很有哲理。
這種通過事物共同點形成的思維轉折,是打破順延思維有效方式。
其二,打破固有認知,使受眾產生認知偏差
固有認知的會隨著記憶形成,當這種固有認知被打破,人會產生一種驚喜感。在日常生活中,打破認知是有風險的,因為在人們心中的人設形象可能會崩塌。
惡搞類幽默、模仿等顛覆受眾認知的行為,都是通過打破固有認知,形成的驚喜感,產生笑點。
2、自嘲,是一個人培養幽默感的開始
自嘲,通過放低自己的姿態,獲取一種認同感,并且通過表現自己的慘景,以不正經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受眾獲得一種對比的滿足感。
比如薛之謙自嘲的段子:
3、笑點創造要因人而異
根據不同的人群的信息接受程度,引用的例子和事例也需要考慮到受眾的背景,受眾背景不同,理解信息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像一些有點內涵的幽默,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便無法領會到其中的深意和笑點。
“許多人談婚姻,語氣仿佛是同性戀愛,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羨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薄X鍾書《圍城》
“紳士的講演,應當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林語堂《論幽默》
后記:
關于幽默和笑點,這種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受限于文章的篇幅,無法說的太細。比如說把握打破受眾預期的時機,在語言中,笑點的安排,銜接等問題,下次有時間再深入的嘮一嘮。
End.
如果覺得不錯,記得點個贊喔!
原創不易,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