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童年》羅大佑
? ? ? ? ? ? ? ? ? ? ? ? ?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 ? ? ? ? ? ? ? ? ? ? ? ? ? ?草叢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 ? ? ? ? ? ? ? ?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 ? ? ? ? ? ? ? ? ? ? ?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
這首歌讓我對童年無限的遐想。這樣的日子,充滿著童真的幻想,是如此的浪漫,如此的令人神往。可記憶中的童年很短暫,我的童年只能在這首歌中回憶。
學生,本應該充滿著天真無邪的笑容,其歡快就應該如百靈鳥兒的清靈啼唱一般美妙動人;其無邪就應該像漫山鮮花的姹紫嫣紅般的芬芳迷人。然而……
應試教育當道,學生笑容難找。教育部前副部長韋鈺曾經說過:“中國學生?國外學?少50%的笑容,這是一個大問題,全社會要深刻反思反省。”
學生的笑容到底去哪了?我們一起努力尋找……
我認為需要從胎兒和嬰兒(0-1歲)開始尋找,因為他們還未出生就成了一名學生,美其名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離開媽媽溫暖安靜安全的子宮,來到吵雜陌生的環境,嬰兒最需要的是安全。媽媽的心跳聲,媽媽的搖籃曲。可中國媽媽通常3個月后就要上班,不得不將嬰兒交給老人或者阿姨照看。甚至有的嬰兒還被迫進入杜曼閃卡世界,或者莫扎特音樂開發環境。然而,安全、溝通,這才是嬰兒需要的。媽媽應該做的是多陪伴嬰兒給以其安全,多些肢體和語言交流與孩子互動。過度的早教活動帶給嬰兒的是痛苦!
進入幼兒期(1-3歲),孩子們開始表達溝通,肢體也能自如活動。被束縛了整整1年終于可以展開探索活動,他們渴望的當然是把家里東西翻個底朝天,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擴大他們的世界版圖。而現實卻往往是,幼兒們被送到各種親子班,與太多的陌生人親密接觸,常常被嚇得尿褲子,嗷嗷大哭。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尚未習慣與陌生人相處。
幼兒園的孩子(3-6歲)應該擁有更多的快樂。他們從未如此自由過,從未如此自信過:自由的奔跑,流利的交流,無限的遐想。他們最喜歡的是運動、游戲、故事、想像、交友,進一步探索他們的世界,爭當世界的主人。然而,他們的歡笑卻被智力開發活動奪走,他們的世界被唐詩宋詞占據,被加減乘除塞滿,他們被強行拉入了雙語時代。
對于小學生來說,有度的學習可以促進他們成長,但運動、游戲是他們的第二生命,對身心發育同樣重要。雖然國家規定不給小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卻少有家長和老師執行。白天上學校,晚上做作業,周末興趣班,一日又一日,一點時間也不愿被浪費。學習基本成為他們的全部,這種高強度的學習,有誰會喜歡,哪會有笑容!
中學生的日子似乎更不好過。學習沒完沒了,青春還被踐踏,個性總被打壓。青春期的孩子,渴望了解異性,渴望接觸異性,這是人的本能。青春期的學生就應該允許做青春期該做的事,與異性正常有度的交往。這是日后戀愛的基礎,也是幸福婚姻的保障。與此同時,青春期的孩子逐步走向人格的獨立,他們追求個性,渴望表現自我。教育者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去引導他們,這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被壓抑的青春,笑容何來?
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他們笑容的缺失,也許是家長最難理解的。大學應該是追逐夢想、人生啟航的地方,然而,多少學子人生迷茫、虛度四年時光。因為,他們發現了老師和家長的彌天大謊。十多年艱苦奮斗學習擠進的大學里,哪里有什么鐵飯碗?哪里有什么保險箱?大學畢業后,唯有不斷奮斗、終生學習,人生才有希望。可不幸的是,學習興趣早已散盡在應試教育的汪洋。人生沒有目標,只剩下迷茫。笑容又去哪里找?
的確,在應試教育的緊張氣氛中,誰也笑不出聲來。只有學習,沒有娛樂;只有學習學習,忽視身心發育。不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特點,不尊重孩子個性養成,只是一味地揠苗助長,這就是中國式教育掠奪學生笑容的主要癥結。
孩子首先是一個人,然后才是一個學生;學生首先要身心健康發展,然后才有可能接受教育。
笑容的缺乏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隱藏的問題才更可怕。
近視、肥胖、厭學逃學、自殺輕生……這諸多身心健康問題,早已引起家長、老師和全社會的恐慌!
學生笑容的消失是一個危險信號,我們一起來認真尋找冰山下面的這些暗礁。
學生笑容不見了,這是一個大問題!
有關更多教育問題,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快樂的學習更高效
讓我們一起探討當前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