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17歲的花花選擇在宿舍用一件棉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如花的年紀,毅然選擇放棄這個世界。
從6歲開始,花花就讀沈陽音樂學院學前班,然后小學、初中、高中一路讀下去,一直都是住校。
媽媽說:“花花平時表現得特別活潑開朗,還孝順,我要領她出去,誰都覺得她是特別乖的一個孩子。孩子在家從來也不化妝,可樸實了。我感覺我們的關系挺好的,每個周末回家,我也總找她聊天說話,不過她和我從來都是說些好玩兒的事兒,我從來不知道她在學校中的表現會是那個樣子。”
朋友說:“你怎么這么傻啊,記得我一見你就讓你幫我化妝,躲在我家那個小衛生間里,前兩天你還來我家玩,我沒煙了你還過來給我煙抽,半夜你沒人陪總給我打電話叫我出來陪你,就后街那個小酒吧,你說你,哎,好想你。”
事發之后,這位媽媽才發下自己對女兒如此陌生。女兒的微博中都是化著或妖艷或冷漠的妝,甚至事發之前正經歷著一段感情。這些都不是自己眼中的那個乖女兒。
媽媽現在很后悔讓花花從小就在這樣的寄宿制學校長大,她記憶中的花花只剩了周末、寒暑假在家時的樣子和自己有時候白天去學校看望她臨走時不舍的樣子。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反對讓孩子上寄宿制學校,他認為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彌補寄宿生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
花花的微博上說“沒有人是因為一時沖動而離開的,那些難過無助又一次次忍耐的眼淚你都看不見,就像堤壩下逐漸因侵蝕而拓寬的裂縫,你看見的,只是它崩潰的那個瞬間。”
沒有人知道花花是怎樣度過那些無助的困境,但可以了解到的是她并不是因為一時沖動選擇自縊,而是長期的負面情緒積壓無處釋放,或許曾經同學朋友的開解寬慰能夠稍稍緩解她的情緒,但最后她還是選擇了放棄生命。
那么,花花選擇自殺僅僅是因為上了寄宿學校或者是戀情失敗嗎?
誠然,寄宿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但也不能完全讓寄宿制度來背這個鍋。寄宿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和人際交往方面,但低齡寄宿一直是存在爭議的,孩子過早的離開家庭,會讓讓孩子潛意識里害怕被拋棄,缺乏安全感,再加上溝通不到位的話,孩子甚至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再加上有些家長往往只看到自己眼中的孩子“聽話懂事”“不化妝”“很少和異性說話”“學習成績好”,而不去在意孩子真實的心理狀態,殊不知這些可能是偽裝的假象,所以當某一天家長知道孩子居然早戀,逃學,抽煙酗酒,打架斗毆,其落差只會讓家長覺得“不可能”。
孩子為什么要在家長面前偽裝?
通常是因為前期的溝通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比如有了問題想和家長溝通反而換來責怪和辱罵,所以久而久之孩子就選擇了趨利避害,只在家長面前表現好的一面,而隱藏起自己不好的東西。反之,在沒有家長在場的情況,就會做“真實”的自己,導致“精分”的狀態。
說到底,與其說寄宿導致孩子“精分”,不如說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不夠,沒有良好的情感連接。如果不能把孩子往寄宿學校一扔就不管了,即便不得已要住寄宿學校,也應該極配合學校,幫助孩子成長。
倘若花花的家長能夠積極關注孩子的情緒以及想法,及時溝通處理,給予正面回應及情感上的修復,想來也不會發生花花這樣的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