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替代性”最近很火,它由三種核心優勢定義,分別是“技術碾壓” “跨界碾壓”、“認知格局碾壓”。
這三個層級的不可替代性,也是逐級碾壓,越往后,越難以被替代。
1.技術碾壓
想成為大師,至少需要一萬小時,不是只要投入一萬小時,就一定能成為大師。
打造自身的技術優勢,最難的,不是后期的堅持,而是早期的自我洞見。
洞見什么?洞見自身的天賦。洞見天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因為天賦是隱性的。有一個關于天賦的誤區,認為天賦是一種能力。實際上,天賦是一種潛力。
天賦不是你做得最好的那個事兒,是你學1個小時,等于別人學10個小時的那件事兒。每一個人都有天賦,區別僅僅是你找沒找到。
除了能力天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叫做意愿天賦。
判斷一件事兒,你有沒有意愿天賦,問自己這么幾個問題:
是不是一上來就特別有信心?
是不是本能上就興奮?
是不是很容易專注進去?
是不是做好了特別有滿足感?
滿足了這四條,說明在這件事兒上,你除了有能力天賦,更有意愿天賦。
這是我們說的第一種“不可替代性”,叫做“技術碾壓”。走這條路,要想清楚了,洞見自己,找到最有意愿天賦和能力天賦的那一個點。
2.跨界碾壓
顧名思義,跨界打劫了別人該干的事兒,但是他們卻替代不了我。
這樣的跨界碾壓,有足夠的壁壘,不是努力就可以填平的。就像當年喬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講中提到的“connecting the dots”,就是跨界的積累,打造的蘋果視覺體系的“不可替代性”。
3.認知格局碾壓
認知格局上的碾壓。這個事兒,你認知到這個層級了,你就想得到,別人就沒辦法跟你競爭;你沒認知到這個高度,你就想不到,你的位置,你的價值,就有可能分分鐘被別人替代。
有些人的格局,能夠順應歷史,有些人的格局,能夠創造歷史。
一個人,想要卓越的成功,一定是靠著“認知格局”這個維度的不可替代性做到的。
那么我們普通人,怎么提升自己認知格局上的不可替代性呢?
《用得上的商學課》一書中的建議,就是一條,把一句話變一變就行。什么話呢?就是當你遇到一件事兒的時候,從本來的疑問:“這件事兒,和我有什么關系?”改成:“這件事兒,和我的未來有什么關系?”
這一句話的改變,會讓你從故步自封,只顧眼前,逐漸地發生改變,走到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軌道上。
你的“不可替代性”有多少呢?你做好準備來提升它了嗎?
加油!了不起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