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圖片來自網絡)
?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現:生活中有滿意之處,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時;有歡笑,同時也有眼淚;偶爾會有成就,但挫折與失敗也在所難免。
? ?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在失敗中能夠總結到經驗和教訓也是我們人生的一種收獲和財富,在失敗中能夠堅強和奮起也是我們生命的成長和成熟。其實不害怕失敗不僅在于敢直面挫折,還在與能夠堅韌不拔,這點我們可以從歷史事件里找到些許蛛絲馬跡。
鏡頭一
時間:建安12年(公元207年)
地點:許昌丞相府
人物:曹操、李典、荀彧、其他文官武將等
李典因作為曹仁副將進攻新野劉備大敗而前來請求治罪,曹操泰然自若地對左右曰:“勝敗乃兵家常事,傷幾萬兵,丟幾個城池,無妨?!?/p>
這就是曹操的可怕之處,面對失敗。卻永遠都不懼失敗。
鏡頭二
時間:建安5年(公元200年)
人物:袁紹、曹操等
地點:官渡、烏巢
事件:官渡之戰
? ? 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冀州府軍閥袁紹率領10萬大軍揮師南下,直奔許昌曹氏集團。曹操軍聞而生畏,認為袁軍強大而不可敵。然而曹操認為: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再勇而在謀;袁紹本人優柔寡斷、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于是曹操作出部署,決定集中力量在官渡與袁紹軍展開決戰。這時的曹軍只有2萬人馬,而袁紹有10萬人馬。袁紹有百日糧草,曹操只有一月之糧。
然而曹操面對袁紹大軍,始終不懼,初戰便把袁軍打的落花流水,再后來在許攸的相助下,奇襲袁紹糧草根據地——烏巢。曹軍誓死殺敵,最后大破袁軍,袁紹最后只得帶800騎兵退回河北。在撤退途中,袁紹氣急敗壞,仰天吐血,回到冀州一蹶不振,建安7年,袁紹暴斃而亡。
這就是經典歷史大戲——官渡之戰,演員袁紹軍團和曹操軍團。然而袁紹卻以數倍兵力敗于曹操之手,并從此一敗涂地,直至死亡。
從官渡之戰不難看出,曹操固然奸詐,然而袁紹面臨困境也顯得太無所適從,畏懼失敗,面臨挫折不能很快站起來。反觀曹操,高屋建瓴,戰略上藐視敵方之強大,不畏艱難。
鏡頭三
時間:建安13年(公元208年)
地點:赤壁、烏林、華容道、荊州
人物:曹操、孫劉聯軍等等
建安13年,曹操親率20余萬大軍(“號稱80萬”)南征荊州,欲一統南北。被孫劉聯軍以少勝多,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在眾將護衛下和關羽的法外開恩下倉皇敗逃。
? ?然而面對失敗,曹操并沒有退縮和被打倒,電視劇版三國里曹操這樣對手下總結道:醫者,是醫過的人越多,醫術越高明,醫死的人越多,藝術越高明;將者,如果不經歷幾次失敗,如何能夠打勝仗。之所以兵敗,是因為這些年勝仗打得太多,輕敵自負。百戰百勝的將軍是沒有的,只有敗而不怠、敗而愈勇并最終取得勝利的人。
? ?曹操認為赤壁之戰的失敗是一個好事,能夠教會他們如何成功、如何取勝、如何取天下;一個人要想成事,就得拿得起放得下;打仗也是如此,要勝得起,也要敗得起;他面對挫敗冷靜的分析自己的條件:根基未受大傷,天下州郡依然掌握青幽并冀四州,城池、兵馬、子民、賦稅仍然數倍于孫權、劉備,朝廷仍然在許昌,天子仍然在他手上。
由此可見,曹操面對挫折和失敗從來都是冷眼分析,而不是垂頭喪氣、一籌莫展。
項羽面對四面楚歌和垓下之圍,選擇在烏江頭與虞姬雙雙死去。于是后人才有“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項羽本不用死去。杜牧在《題烏江亭》里這樣為他抱憾: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如果項羽能像曹操一樣面對失敗而不懼,碰見挫折而不亂,以項羽實力,取天下也不會太難,然而歷史是不可能重演的。
在三國的歷史長卷中,曹操的功名不僅有賴于其機智、謀略、兵法、陰險,更有賴于其直面挫折和失敗的勇氣、冷靜的頭腦、堅韌不拔的毅力。正應了蘇軾那句話:“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