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許親近的人有負面情緒,是因為你太low了

1

《奇葩大會》有一個辯題是:遇到負能量狂魔要不要跟他絕交,大家各執一詞,誰勝誰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負能量狂魔確實讓身邊的人很抓狂,可是那個負能量狂魔只是朋友和同事而已,你想離開自然可以離開。可是如果那個負能量狂魔是你的父母,伴侶呢?我們可選擇的路就沒有多少了。

小Q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人,在小Q小的時候媽媽抱怨爸爸,抱怨公婆,抱怨自己的父母兄妹。爸爸則和媽媽同出一轍。當小Q長大一點,父母就拉著他彼此訴說對方和對方家庭的不是。

他們家就別有任何的波動,媽媽感冒,咳嗽了,他們就就會陷入一個相互抱怨的怪圈里。媽媽指責爸爸不夠關心愛自己,指責小Q老大不小不結婚。小Q指責父親太懶惰,不幫媽媽做家務。爸爸又反過來說媽媽和他不可理喻。總之雞苗蒜皮的小事就可以相互狂噴半天,讓家里的溫度瞬間降到冰點一下。

不用想,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小Q在工作,生活中就是奇葩大會中的那個負能量狂魔。

2

作為他的咨詢師,我很能理解他處于一個滿是情緒垃圾的環境中狀態,因為我曾經也處于那樣的環境中,我的媽媽也很愛抱怨,在媽媽的眼里別人都不好,別人都對不起她,同時她也看不起自己!

曾經在青春期的時候,我感覺住校是一件特別快樂的事情,因為那樣就不用聽媽媽的抱怨了!后來我逐漸的長大叛逆,當我選擇了嫁人而不是招婿的時候,我很清楚我其實是在逃離。可是我能逃離的一時,我逃離不了一世。

唉,真的不說我的職業——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太好了,它不但滋養了我,給了我想要的生活,同時也讓我在助人自助的過程中更加的看清楚了自己,幫助了自己。

現在父母和我住在一起,媽媽雖然還偶有抱怨,但是已經不如先前那么多了,而且在逐漸的正能量起來。

先不自己得瑟了,回到咱們的話題中去,我為什么說不允許親近的人有負面情緒,是因為自己太low了呢?

3

我們先來看情緒吧,情緒是會傳染的,一個人的情緒很容易感染另一個人的情緒,比如你早上陪孩子吃飯,可是這個熊孩子就是不好好吃飯。你內心很著急。

偏偏這個時候愛人在旁邊說:“快點,快點,沒看要遲到了嗎?”

你的火可能騰騰的就冒上來說:“都怪你早上不起床!現在孩子馬上要遲到了!”

愛人接著說:“是你給他穿衣服慢的,現在幾點了,還磨蹭呢?不吃別吃了!”

兩人眼里的火花呲啦亂撞,可惜不是新婚時候的含情脈脈,而是一地雞毛的抱怨,指責和氣憤。

孩子往往成為最終情緒的承載著,父母中的某一個黑著臉拉著撇著嘴的孩子走了!

孩子因為無辜受氣很可能走的非常不情愿,而且還很容易隨處攻擊比自己弱小的小動物或者小朋友。

夫妻兩個因為早上情緒不好,到單位看啥,啥不順眼。領導好心給你找了點活兒,你還認為他是壓榨你的勞動力,一頓嘰歪,結果惹的領導也不快了!灰暗的一天結束之后,到家開始新一輪的折騰。

因為情緒的傳染性,很多時候大部分人是處于這樣的一種狀態的:你抱怨,我也抱怨,你指責,我也指責,你們彼此都很負面,往往這里面心理能力弱的那個就開始懷疑人生,懷疑社會,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希望了。

不過人并非一成不變的,當兩個負面的情緒狂魔中有一個逐漸的提升了自己,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并非這么悲催,或者建立了一些自信和正能量的時候,又會呈現這樣的一種狀況:一個非常想要傾訴,另外一個則開始質疑,反對,排斥和逃離對方了。就像小Q和青春期的我想要離家出走一樣。

這個時候,想逃離的人已經發現了負能量的存在,自己不愿意繼續這樣的生活,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維持自己的正能量,面對心愛的人,又不愿意自己再次回到負能量的漩渦,就只能逃避。自己的能量都不穩定,自然無法給對方帶來積極的東西,此時逃避也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當逃避的人,通過自我關懷,愛自己,讀書,心理咨詢等等一切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心里能量之后,會出現第三種狀況:自己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可以清楚分辨負性狂魔所傳遞出來的信息,那些是因情緒擴大化了,那些是真實的信息。在不受對方影響的同時,又可以疏導對方。

這三個階段被同化,逃離和改善猶如武功修煉的層級,當我們層級越高我們自己和伴隨自己周圍的人文環境自然也會越高。所以說當我們不允許親近的人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是自己太low了,這也恰恰說明自我提高的機遇到了。

4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首要做的就是愛自己,如果無法做到不被同化,那還是暫時遠離吧!遠離不是拋棄,而是給自己喘息和修養的機會,讓自己能量滿滿的時候再次去回饋對方,這個時候就像你有一桶水,他需要一杯水,你自然很容易做到第三層級。可一旦發現自己水不夠了,我們就需要再次抽出時間滋養自己,讓自己愛心滿滿,耐心滿滿,這個時候再次回去陪伴對方!

看起來挺像自虐的,自己沒有多少愛,好容易有點了,趕快回去送給別人,然后再去制造!在這里我就要講一個故事了,唉,故事癮又上來了。

話說那是一個溫暖的春天傍晚,我陪寶丫丫在看死海的照片,我告訴她這里的人不用怕淹死,因為死海水里的鹽分比較大人沉不下去。

誰知道她對我說的人沉不下去沒有興趣,她問我:“媽媽。哪里為什么有那么多鹽呢?為什么叫死海呢?”

哪里為什么有那么多鹽呢?我告訴她因為死海是一個內陸海,沒有出水口,河水匯聚之后流不出去,經過太陽蒸發,水蒸氣跑了,鹽分留下了,所以鹽分很大。至于為什么叫死海,我不太確定,我總不能說因為那里沒有任何的生命所以叫死海吧,還想顯得高深點就百度了一下。

然后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同是發源于約旦河的加利利海生機勃勃,而死海卻一片死寂,連個魚蝦飛鳥都沒有。

然后我又追究他們二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找到了這樣的答案:加利利海不像死海——只知收,而不知出。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后,又流了出來,最終歸之死海。

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他是活生生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后,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東西都據為己有只知進而不知退,因此他才會有一片死氣沉沉的景象。

心理研究中也有類似的案例,比如對于情緒低落,感到痛苦的人,讓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助人的事情,他們的情緒會得到緩和,痛苦的感覺會降低。

所以面對負情緒狂魔我們只需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好,有愛的時候付出愛,沒有的時候滋養自己,然后繼續付出,最終我們也會像加利利海一樣生機勃勃的充滿正能量的。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