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會回家,回到那個可以讓我真正放松下來的地方。擺一堆海鮮,來一碗燜子,包一頓餃子。在這些“大餐”之前,總會想要來一份烤冷面,而這一次,我沒有吃到。
找一家賣烤冷面的攤子并不難,味道大抵也并沒有什么差別,不論是從網上搜索還是現實購買,無非就是一張四方的“冷面餅”,打上一個雞蛋,在撒上些許調味品,制作成不同的味道。有人管這叫:特色小吃。
如今,為了方便快捷,絕大部分賣家都會使用這種簡單的做法。不過,我說的烤冷面并不是這樣的。這種“方便面”式的烤冷面,已經簡單到在家里就能完成,而真正的“手藝”卻很難尋到了。
原汁原味的烤冷面,是用“散面”來制作的,就是抓一把材質類似于平時做冷面用的面條(俗稱鋼絲面)放在熱鐵板爐上,用鍋鏟不停的碾壓,直到面條被壓成一張餅,再打一個雞蛋上去,液態的蛋黃蛋清滲入面條之間,熟了之后將面條粘在一起使這張“餅”不至于散掉。然后刷醬卷上配菜切成段就可以吃了。
用散面制作的烤冷面很容易散掉,然后就不成樣子了,就造成了絕大部分賣家都更愿意使用這種“方便面”式的做法。
如果說差異,只是在口感,用“面條”做成的烤冷面有著冷面本身的勁道,會讓人有一種在吃面而不是吃餅的感覺,用“冷面餅”做成的則吃起來與面餅的差別相差無幾,甚至只有“硬”的感覺。
由于賣價上兩種冷面并無差異,而在制作時間、制作難度等方面四方餅則是完勝散冷面,散冷面漸漸絕跡。從前滿世界小推車的時代都很難尋找到一家散冷面烤冷面做的好的,如今就連一家敢于用散冷面做的都找不到了。
雖然,如今“手藝”已經越來越賺錢了,大到手工制作的衣服箱包,小到一個掛件裝飾,價格都已經是從前的幾十倍甚至上千倍。但有些“手藝”仍然得不到重視,就像這一份我沒吃到的烤冷面。
可能僅僅是某個細節的處理,又或許是某個材料的使用,就會讓很多東西變得不同,即使這種不同很難被人察覺,但它卻是存在。就如《延禧攻略》里面魏瓔珞給太后繡的那幅“觀音像”,如果不是以真的頭發入繡,不是用血去“點紅”頭上的那一個紅點,又有誰會知道她在里面下了多少工夫,用了多少心思呢。這種心思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會注意的到,但這一點一滴的積累,才成為了最終一個人、一份作品、一個企業的標志。
那一份沒有吃到的烤冷面,也會讓我一直心心念念,甚至想要自己去買一份散冷面試著做一下。可能結果就是一個雞蛋炒面,但不試一下怎么知道做不了呢。
下一次,我仍然會去尋找能做出散面烤冷面的地方,也仍然會為那些真正用心做事情的人……
鼓掌叫好!(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