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楚門的世界》的朋友都會對那個被操控的虛擬世界感到一絲悲哀,當楚門最后決定離開生活了三十年的桃源島按下退出鍵的那一刻,他對于未來的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感到前所未有的向往,或許外面的世界和桃源島一樣,或許斐濟也不如他想象的那般美好,但終究是走了出去。
電影源于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被設定的世界里,仿佛從出生的那一刻我們的生活就被安排好了,上名牌大學,努力工作,升職加薪,買房結婚,養兒防老,一步都不允許出差錯。當年老時回憶一生竟發現,此生沒有真正意義上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每次出差外地匆匆忙忙;此生還有那么多夢想都只是處于萌芽階段,在最開始就被自己親自中斷;此生還有那么多事情沒有開始著手去做,然而一生就這樣在忙碌中一天天度過,縱有太多的追悔卻始終沒有勇氣。
正是心中無形的精神枷鎖束縛著人們“走出去”找尋自我、發掘人生真諦。如今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接觸著各行各業的精英們,人們多了一條不同以往的探索世界的途徑---出國留學,以此更清晰地認識自己,審視自己,定位自己。國外的人們過著自己可能一輩子都不敢想象的人生,那么究竟為何要在本該穩定的時光選擇留學?
1. 體驗不一樣的人生,開闊視野
李笑來老師說,所有人獲取知識最基礎的手段就是“體驗”。的確,親自體驗遠比道聽途說要來得更為真實,沒有親自蹦過極的人永遠無法體會那種縱身一躍的刺激感,沒有出過國的人的永遠無法體會其他國家的生活氛圍,沒有用英語進行溝通過的人也無法體會到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的重要性。出國留學也是一樣,當你心心念地在各學校官網查詢圖片,各大留學交流帖子看學長學姐們分享留學感受,各種途徑去了解學校環境和特點時,但因為并非自己親身體驗,所以很難感同身受,那些斑駁的古老建筑,優美的校園環境,倫敦拍攝神夏的地點也都只是出現在別人的世界里,與你毫無關系。所以,如果你想要體驗更大的世界,看更多的風景,變成更好的自己,在自己的生活還可以掌控的時間段去留學吧,因為你還很年輕,有大把的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好。
2. 發現真正熱愛的領域,敢于試錯
中國式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只注重培養學生提高分數的能力,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興趣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自身也無法找到自己熱愛的領域。之前做過一個問卷調查顯示,80%以上的中國大學生所選專業都不是自己熱愛的領域,甚至連選專業時都不清楚畢業了會從事哪方面的工作。與之相反,國外教育非常注意學生的個性培養,特別強調學生對他所學的專業要求有興趣有激情,這不是家長和老師,社會要學生學的,而是他真正想要自己去學習和探索。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即便試錯,也因為年輕而降低了風險成本。國外的環境會讓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對于未來的規劃也更加清晰,在留學路上會有各種機會激發你尋找此生摯愛行業并為此奮斗,何樂而不為?
3. 塑造強大的內心,不懼未來
生活不易,挫折不斷,留學生活亦是如此。你會因為起初無法適應當地生活環境而倍感孤獨,你會因為無法快速融入外國同學圈子而心懷失落,你會因為生活成本太高而一度懷疑是否走錯了路。但與此同時,你也擁有了國內其他同齡人不曾有過的收獲,你有著極強的環境適應力,無論把你放在哪里你都可以欣然接受;面對一群陌生人,你能快速找到共同話題融入他們;你會找尋課余賺錢之道學會了合理理財。所有這些,都在一點點地塑造你強大的內心,不懼未來。有個畢業八年的朋友選擇去國外讀MBA,相比于她那些已婚生子體制內的同齡人,她對未來有更多的期待,“不知道接下來的人生會經歷什么,前路通往哪里,但我打開行囊看了一眼,全是勇氣”,這是她前幾天朋友圈發的一條狀態,我想這就是留學給她帶來的最大收獲。當時選擇留學她的家人和朋友表示很不理解,現在看到她的進步無一不投來羨慕的目光,所以很多時候當你做出一個決定時,即使無人理解也關系,你自己懂就可以,無需解釋太多,你的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無關。
2017年2月3日,馬云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豪擲一億宣布Ma-Morley獎學金計劃,用于支持鼓勵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并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回顧第一次澳洲之旅,他坦誠說到:“那次澳大利亞之旅真正地改變了我…..紐卡斯爾那29天,在我的生活中至關重要。沒有那29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 29天造就了不一樣的馬云,那么留學290天也會造就一個不一樣的你。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擺脫囚禁自己的拷鐐,“走”出一個真實而幸福的自己。
我欽佩楚門,克服自己所害怕之物,帶著勇氣努力地赴向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