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只會在自由中綻放。它不會在“說服”的土壤中生長,也無法被強迫,也不是追求回報的結果。只要存在任何模仿或者服從,它就不會顯現。只要有恐懼她就不會存在。善是通過行為體現的,而這樣的行為是基于敏感。善是在行動中表達的。整個思想運動都不是善。思想這個復雜的東西需要被理解,而正是這個被理解,讓思想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摘自《教育就是解放心靈》P3)
只有感知才是最真實的,但是我們總是用理性壓抑感知。從孩童時代,我們就是感知的動物,直到成年,我們被教育成為更純正的理性的人,卻離善越來越遠。最近有篇文章的標題大意如此:我們的教育在培養比貪官更可怕的利己主義者。我不想特別評價,只想摘錄。
“善-為了大道至善之美,自由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對“善”深層次的解讀。新華字典對“善”的解讀是: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好的行為、品質;高明的,良好的;友好,和好。
比較不難發現,善并不是我們平時所理解的“善良”,不是經由對客觀的評估,對利弊過失的考量做出的一個行為。但是我確信只有自由才有機會綻放出“善”,只有自由才能滋養敏感的心智,從而有了由心而發的行為,“人之初 性本善”,也許這只有在幼小的孩子身上才會發生不經由大腦,只發在內心的善行,但成人能夠理解這種善行的人又有多少,呵護善需要自由,而缺乏自由的教育環境無法孕育出真正“至善”的人。
善沒有對立面。為了善而與惡進行斗爭,這并不是善;對模式機械式的遵守也是膚淺的,并不是善;經過利弊評估后產生的動機和行為,也不是善。通過否定善所不是的這些方面,才有可能理解善,善也才有可能出現。善是通過行為和行動,是在關系中體現的。發乎于天性中愛的呈現,才可能稱之為“善”,它不是指向一種行為,而是這種行為發生后建立的關系所展現出來的美好。善沒有對立面,善就是一種完美的呈現,一種合一的境界。沒有強弱、貴賤和高下之別,卻有陰陽互補的美妙之意。
善本質上就是沒有自我,沒有分辨你我之別,也不跟隨行為的慣性而為之,善只在行為當中。當然,無為而為,也會是一種善。人的行為總是建立在預期之下的,而預期是基于我們累計的知識做出的判斷,這時候我們是為了“善果”而為,比如大肆宣傳的公益活動,這并不是善,最多只是偽善。
有時候真正的善,也可能會被看作是“惡”,那是因為太多人誤解了“善”。正確的行為是最難的事情。因為,我們無法做到無我,不受名利和世俗的偏見的影響而為之。我們的行為都是基于經驗和知識,無論知識還是經驗都在不斷地更新,不斷地累計,隨大流是最容易的,從而我們因為學習和模仿,越來越機械化。那些層層疊疊的知識和經驗,慢慢地幻化為一根根繩索,束縛了我們的心智,甚至感知,那依托于之上的行為也必然是機械化的。
為了達到善的美好,自由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追求自由而自由,也是不自由的,放下一切的跟隨的追逐,讓自由慢慢地生發出來。“學習”和“模仿”是我們不自由的核心,帶著質疑去了解種種知識和經驗,帶著最原始的能力去感知萬物,避免知識和經驗的阻攔,用感知去行動,在行動去建立關系,并持續的感知,一切的知識和經驗都是二手的,唯有感知是自己。
你必須去發現自由,別人無法告訴你,無法傳授給你,你也不能從榜樣那里學到它,因為那樣就成為了模仿和服從。那么你就完全失去了自由,而善就不存在了。向自己的感知學習,你就會遇見通往自由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