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曾聽到這樣的話,你讓我快瘋了,你讓我如此傷心,我過得如此不好,都是因為你。后浪出版公司的《選擇理論》這本書告訴我們,別人既不能使我們悲傷,也不能使我們開心,我們能夠從別人那里得到只是信息,而信息本身是中性的,讓我們悲傷或開心的,是我們內在模式對信息加工后的結果,所以歸根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讓自己開心還是痛苦。
人們很大一部分的痛苦,其實都與一段重要的人際關系沒有處理好有關。《選擇理論》認為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人際關系出了問題,所以運用選擇理論的咨詢師,首先會幫助來訪者尋找失敗的人際關系,檢視他是否喜歡控制他人,并因為自己的感受而責怪他人。本書案例中的托德,因為他對妻子總是盛氣凌人,發號施令,妻子離開了他,他感覺糟糕,無法上班,他走進咨詢室,向本書作者心理學家威廉·格拉瑟求助。
與精神動力學派的咨詢師不同,選擇理論和現實療法的創始人威廉·格拉瑟,不會追溯你童年的生活,他對父母不感興趣,他認為問題應該一直與當前不如人意的人際關系相關,沒有必要對過去死纏爛打。
作者認為回顧痛苦的過去對我們沒有什么幫助,長期探究過去很容易讓人們把自己現在的不幸完全歸咎于父母和撫養者,從而錯失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機會。
所以《選擇理論》要人們擺脫一個觀念:“在解決現在的問題之前,最好能夠了解自己的過去”,這個觀念是有力量的,是一種束縛的力量,會把人們束縛在過去,使當下的自己產生無力感。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提出“我們沒有注定要重蹈覆轍,除非自己選擇這樣去做,我們可以通過雙方都滿意的行為來改善當前令人不滿意的關系。”也就是說,人們真正需要做的是改善當前的重要關系。
運用選擇理論的咨詢師感興趣的是你想要什么?當前正在做的事情對你想要的有幫助嗎?評估你需求的可行性和行為的有效性,制定可行的行動計劃,引導你走向想要的改變。他們認為來訪者有能力自助,有能力改善當前出現問題的人際關系。你現在已經長大成人,要為自己的以后的人生負責。你有選擇的能力,你可以選擇停留在過去,可以選擇抑郁、焦慮甚至疾病,也可以做出更有效的選擇。
對于托德來說,在他妻子離開后,他選擇了向咨詢師傾訴。在咨詢進行過程中,咨詢師很快了解到他想與妻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不能修復這份關系,還可以尋找另一份愛情。
之后,他選擇給妻子寫信,比起選擇痛苦和抑郁,給一個已經離開的女人寫一封飽含愛意的信是一個更有效的選擇。他選擇讓妻子和他一起去見咨詢師,努力挽回這段感情,但小他十歲的妻子決心離開他。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痛苦,托德找到了他的另一份愛情,在這段感情里,托德不再像之前那樣去控制愛人,知道了每個人只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只能控制自己怎樣說和怎樣做能更好的建立和維持更好的關系。
當然,我們的選擇,是基于我們基本需求,威廉·格拉瑟認為,人類有五種基本需求:生存、愛和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我們所有的選擇都是為了滿足其中一種或多種需求。人際關系的本質,其實是在不斷協調滿足自己和他人這些基本需求。每個人對這五種需求強度不同,個性也因此有所不同。有些人非常渴望愛和歸屬感,有些人則對權力或自由有強烈需求。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一個相容性的問題,雙方權力需求都較低的伴侶幾乎是相容的,雙方都有較高的樂趣需求,也是相容的。如果雙方權力需求過高,就無法進行協商,他們經常選擇戰斗。對自由有高度需求的人,在親密關系中很難幸福,他們經常選擇逃走。
這就需要有一個調解的過程,比如有較高自由需求的一方需要說出自己愿意做出什么樣的讓步,如果他們同意接受一些限制來取悅有較低自由需求的一方,就有可能有一個愉快結局。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通常我們只會要求對方為你做什么,而選擇理論讓你告訴對方,你愿意給予什么,我們只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你應該談論你愿意做什么,而不是想讓對方做什么。這樣做其實把人們從束縛中解放出來,給了別人自由也給了自己自由。
總之,《選擇理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讓人們從過去的束縛中走出來,知道化解問題的關鍵在于自己只能控制自己,而不是控制別人。也許這是對傳統心理學過于關注過去的一個平衡,讓人們知道人生總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首發微信公眾號:李菊紅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