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一次編輯微信圖文帖的時候,收到一條留言提及我的文章里出現錯別字了,于是我仔仔細細檢查了好幾遍文章,還是沒發現錯別字在哪,后來經過他再次留言,我才發現,原來我理解的“錯別字”和他所理解的“錯別字”并不在同一個概念范疇里,“舉個栗子”,這短短四個字的背后卻隱藏著深層次的危機。??
何為栗子?是那種很好吃的炒栗子嗎?當然不是,這里的舉個栗子=舉個例子,栗子為例子的諧音,經網友神奇的演繹而來,這原本是一種網絡語的泛稱,幾乎眾人皆知的詞語。乍這么一看,好像沒什么不對,我也這么認為,沒必要跟網絡流行語過不去。雷猴、伐木累、盆友、童鞋、狗帶、猴賽雷、城會玩、藍瘦香菇,我方了。。。
網絡流行語的出現要么是因為地方方言所造成,要么是外語語言諧音所造成,要么是因為娛樂明星、段子手等造成,其根本性質在于這種新鮮有趣的詞語舒緩了我們日常工作生活當中的疲憊,本身并無惡意,會心一笑就好。??
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總是會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鍵盤用的多了,寫字寫得少了;一方面是因為上網上的多了,看書看得少了;一方面是因為真的想太多了,思考太少了;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接觸科技產品越來越頻繁了,離文房四寶越來越遙遠了。??
因此,揭露了一個人類不得不去面對的深層次危機:漢字危機。??
與之相對應的是,2016年9月28日,一檔漢字類節目 - 《赳赳說字》在喜馬拉雅正式上線,原《新周刊》總主筆的中國著名詩人、漢語言研究者胡赳赳先生擔綱主講,其背后團隊還匯聚了國內一批年輕的漢語研究者和愛好者。??
處于新時代的我們,本身的古文基礎相對而言本身就比較薄弱,古文基礎薄弱意味著我們對于五千多年來的傳統文化并不能夠認識太深,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也在于那文字的魅力,而今,新文化尚未引領潮流,傳統文化卻在逐漸消亡,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極大的悲哀。??
重新認識漢字,已經不單單是兒童識字開蒙的問題,而是整體語文能力重塑的問題。之前我看到一些朋友的文章頓覺萬分痛心,文字表達能力竟是如此糟糕,更別說能形成多少自己的獨立思想了。
上學時期的作文寫得好并不代表這個人的表達能力高,而對于漢字的熟練掌握和運用以及深層次情感的流露,才是提高自身表達能力的基礎。? 我們不再需要做閱讀理解,我們需要的是做閱讀后的表達訓練,無論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勇于表達出來就是對自身思想的一個塑造,若無表達,書讀再多,也是茫然。??
那么,親愛的小伙伴,你想做一個擅于表達(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