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內存、I/O控制芯片發(fā)展史:
1、早期的計算機:CPU頻率和內存頻率一樣,連接在同一總線上。
2、CPU頻率提升:
CPU速度越來越快,內存、硬盤等配件逐漸跟不上CPU的速度,
內存頻率=系統(tǒng)總線頻率,
CPU的主頻=系統(tǒng)總線頻率(CPU的外頻)*倍頻
廠商基本上都已經把倍頻鎖死,要超頻只有從外頻下手,通過倍頻與外頻的搭配來對主板的跳線或在BIOS中設置軟超頻,從而達到計算機總體性能的部分提升。
3、圖形界面的出現(xiàn):
圖形芯片需要和內存和CPU大量交換數(shù)據,此時慢的I/O總線逐漸跟不上。
對策:高速北橋芯片,低速南橋芯片
北橋主要集成了內存控制器、PCI控制器等,負責cpu和高速接口之間的數(shù)據交換,以及橋接cpu和南橋。(北橋左邊CPU和cache,下邊PCI(外部設備),右邊memory)
南橋主要負責計算機的低速接口,比如sata控制器